浅议冒泡排序及其优化方法
浅议冒泡排序及其优化方法冒泡排序法是一种简单的排序方法,不仅代码简短,排序思路也简单易懂,是一种容易被初学者接受的基本排序方法。但正因为冒泡排序代码简短,很多同学在学习该排序方法时只是很快记住了教科书中的例程,并没有吃透代码中两层循环的作用;而且一般教科书中给出的是最基本的编码,算法时间复杂度高,排序效率低。本文旨在分析冒泡排序法的基本思想,并分析如何对算法进行优化。
冒泡法模拟水中气泡网上冒的物理过程,对一个待排序序列,通过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依次将较大的元素往上顶,或将较小的数往下沉(本文主要分析前一种方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分析第二种方法,相关代码在附录中)。每趟冒泡下来,可以确保当前最大值处在序列的顶端。对一个有n个元素的序列,需要冒泡(n-1)趟,才能完成排序。排序过程中,每冒泡一趟,待排序列的长度就减1,直到待排序列的长度为1,排序完成。
一, 基础冒泡排序代码
void BubbleSort_1(int lib[], int n) //冒泡法基础程序:将较大数向上移动
{
int high; //待排序部分数组的上边界,即lib[0..high]为待排序部分,lib[high+1..n-1]为已排序部分
int temp; //用来交换数组元素值的临时变量
int i;
for (high=n-1; high>0; high--) //外层循环控制待排序部分数组的上边界,每完成一趟冒泡,上边界下移一个位置
{
for (i=0; i<high; i++)//内层循环扫描待排序部分数组,比较相邻元素,并通过交换元素值的方式将最大值顶到最上方
{
if (lib[i] > lib[i+1])
{
temp = lib[i];
lib[i] = lib[i+1];
lib[i+1] = temp;
}
}
}
}
二, 冒泡排序第一步优化
在基础冒泡法中,外层循环控制待排序部分数组的上边界,每完成一趟冒泡,上边界下移一个位置,使得待排序列的长度减1,直到待排序列的长度为1,排序完成。内层循环扫描待排序部分数组,比较相邻元素,并通过交换元素值的方式将最大值顶到最上方。
对一个有n个元素的序列,基础冒泡法比较次数为 ,这是最坏的时间复杂度。
实际上,如果待排序列本身是增序的,冒泡过程中根本不需要交换元素,一趟扫描即可完成排序,时间复杂度应该为 ,这是最好的时间复杂度。我们可以增加一个交换标志,判断在内层循环中是否进行了交换操作,若未进行交换操作,说明排序已经完成。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扫描。改进版代码如下:
void BubbleSort_2(int lib[], int n) //改进版1:设置交换标志,以便提前结束扫描
{
int high; //待排序部分数组的上边界,即lib[0..high]为待排序部分,lib[high+1..n-1]为已排序部分
int temp; //用来交换数组元素值的临时变量
int SwapFlag; //交换标志
int i;
for (high=n-1; high>0; high--) //外层循环控制待排序部分数组的上边界,每完成一趟冒泡,上边界下移一个位置
{
SwapFlag = 0; //设置交换标志
for (i=0; i<high; i++)
{
if (lib[i] > lib[i+1])
{
temp = lib[i];
lib[i] = lib[i+1];
lib[i+1] = temp;
SwapFlag = 1; //该处发生了交换操作
}
}
if (SwapFlag == 0) //若未进行交换操作,说明排序已经完成,提前结束扫描工作
break;
}
}
三, 冒泡排序第二步优化
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分析“/改进版1”中排序的过程。
待排序数组:lib[8] = {3,2,1,4,5,6,7,8}。high=7。
第一趟冒泡后:lib[8] = {2,1,3,4,5, 6,7,8}。high=6。最后一次交换的元素是lib[1] 和lib[2]。
第二趟冒泡后:lib[8] = {1,2,3,4,5, 6,7,8}。high=5。最后一次交换的元素是lib[0] 和lib[1]。
第三趟冒泡后:lib[8] = {1,2,3,4,5, 6,7,8}。没有交换元素,排序完成。
仔细观察冒泡的过程,我们发现在第一趟冒泡过程中,lib[3..7]序列中的元素未发生交换,即这段序列的元素已经是有序的了,在第二趟冒泡时,程序扫描的待排序列为lib[0..6],而实际上我们只需扫描序列lib[0..2]即可。也就是说,若靠近已排序部分的数组成员未做交换操作,则说明该部分的成员也是有序的,则可将待排序列的上界缩小到最后一次发生交换的成员处,这样可以缩小内层循环的扫描范围。改进版代码如下:
void BubbleSort_3(int lib[], int n) //改进版2:将较大数向上移动
{
int high; //待排序部分数组的上边界,即lib[0..high]为待排序部分,lib[high+1..n-1]为已排序部分
int temp; //用来交换数组元素值的临时变量
int lastSwapPos = n - 1;//初始化最后一次发生交换操作的位置为(n - 1)
int i;
while (lastSwapPos > 0)
{
high = lastSwapPos; //待排序部分数组的上边界即上一趟冒泡过程中,最后一次发生交换操作的位置
for (i=0; i<high; i++)//内层循环扫描待排序部分数组,lib[0..high]为待排序部分
{
if (lib[i] > lib[i+1])
{
temp = lib[i];
lib[i] = lib[i+1];
lib[i+1] = temp;
lastSwapPos = i; //记录发生了交换操作的位置
}
}
if (high == lastSwapPos) //若未进行交换操作,说明排序已经完成,提前结束扫描工作
break;
}
}
四, 冒泡排序第三步优化
在第二步优化中,我们采用了将较大的元素往上顶的冒泡方法,通过记录发生交换操作的位置,将最后一次发生交换操作的位置作为待排序列的上边界,缩小了下一趟扫描的范围,提高了排序效率。
在实际编码时,我们还可以采用将较小的数往下沉的方法实现冒泡排序。如果能够双向逼近,同时从两端缩小待排序列的范围,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扫描次数。
改进版代码如下:
void BubbleSort_4(int lib[], int n)//改进版3:双向冒泡
{
int low, high; //待排序部分数组的边界,即lib[low..high]为待排序部分,lib[0..low-1]和lib[high+1..n-1]为已排序部分
int lastSwapPos;//最后一次发生交换操作的位置
int temp; //用来交换数组元素值的临时变量
int i;
low = 0;
high = n - 1;
while (low < high)
{
lastSwapPos = high; //设置需要排序的成员范围(大于此下标的成员已经排好序)
for (i=low; i<lastSwapPos; i++)
{
count++;
if (lib[i] > lib[i+1])
{
temp = lib[i];
lib[i] = lib[i+1];
lib[i+1] = temp;
high = i;//该处发生了交换操作,更新需要排序的成员范围
}
}
if (lastSwapPos == high) //若未进行交换操作,说明排序已经完成,提前结束扫描工作
break;
lastSwapPos = low; //设置需要排序的成员范围(小于此下标的成员已经排好序)
for (i=high; i>lastSwapPos; i--)
{
count++;
if (lib[i] < lib[i-1])
{
temp = lib[i];
lib[i] = lib[i-1];
lib[i-1] = temp;
low = i;//该处发生了交换操作,更新需要排序的成员范围
}
}
if (lastSwapPos == low) //若未进行交换操作,说明排序已经完成,提前结束扫描工作
break;
}
}
附录:
void BubbleSort_5(int lib[], int n) //冒泡法基础程序:将较小数向下移动
{
int low; //待排序部分数组的下边界,即lib[low..n-1]为待排序部分,lib[0..low-1]为已排序部分
int temp; //用来交换数组元素值的临时变量
int i;
for (low=1; low<n; low++) //外层循环控制待排序部分数组的下边界,每完成一趟冒泡,下边界上移一个位置
{
for (i=n-1; i>=low; i--)//内层循环扫描待排序部分数组,比较相邻元素,并通过交换元素值的方式将最小值顶到最下方
{
if (lib[i] < lib[i-1])
{
temp = lib[i];
lib[i] = lib[i-1];
lib[i-1] = temp;
}
}
}
}
void BubbleSort_6(int lib[], int n) //改进版2:将较小数向下移动
{
int low; //待排序部分数组的下边界,即lib[low..n-1]为待排序部分,lib[0..low-1]为已排序部分
int temp; //用来交换数组元素值的临时变量
int lastSwapPos = 0;//初始化最后一次发生交换操作的位置为0
int i;
while (lastSwapPos < n)
{
low = lastSwapPos; //待排序部分数组的下边界即上一趟冒泡过程中,最后一次发生交换操作的位置
for (i=n-1; i>low; i--)//内层循环扫描待排序部分数组,lib[low..n-1]为待排序部分
{
if (lib[i] < lib[i-1])
{
temp = lib[i];
lib[i] = lib[i-1];
lib[i-1] = temp;
lastSwapPos = i; //记录发生了交换操作的位置
}
}
if (low == lastSwapPos) //若未进行交换操作,说明排序已经完成,提前结束扫描工作
brea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