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xu2000在2007-1-27 12:50:00的发言:
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类型化人物,如仁绝——刘备;智绝——诸葛亮;忠绝关羽;勇绝——张飞、夏侯敦、典韦、许褚等;还有吕布的武艺超群与反复无常,周瑜的雄姿英发与嫉贤妒能,袁术的鸡肠小肚与不自量力,袁绍的优柔寡断与刚愎自用,以及蒋干的弄巧成拙,杨修的自作聪明,孟获的顽固不化......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那么,作为百年战争史和军事文化巨著的三国演义,塑造的诸多人物中,谁该当之无愧的排位第一呢?
以某观之,曹操雄霸中原,名载千秋;文韬武略,机智多谋;知人善任,裁夺适度;大气包举,临危不乱。虽仁不及玄德,义不及云长,智不比孔明,雅不比公谨。但综合各个方面,我觉得他还是可为三国第一大才的。
——跣足出帐迎许攸,数挽陈宫、留用陈琳,足见其智;
——趁间献刀图董卓,身先士卒、亲冒矢石,足见其勇;
——文韬武略用贤良,谋士咸集、武将用命,足见其贤;
——几传谕令释关羽,哭祭典韦、厚葬沮授,足见其义;
——赤壁军败犹从容,败而不馁、气干云天,足见其豪;
——作<蒿里>叹时局,忧国忧民、胸怀天下,足见其伟;
——立长安幼遵古训,治国有道、理家有序,足见其明。
......
刘备虽仁,但智不及;孔明虽智,但豪不及;周瑜虽雅,但量不及;至若关、张、马、赵,吕布、夏侯等辈,虽可勇贯三军,但终究是匹夫之勇,在群雄逐鹿的军阀混战年代,只可夺旗斩将,冲阵略关,焉能与其相比。
曹操以一典军校尉起家,招兵买马,纳良聚贤,扫荡雄寇,一统中原。可谓振起于乱世,称雄于诸侯。岂坐守父兄遗业的孙仲谋、接承先人权柄的司马炎可比?
曹操破张角,擒吕布;讨张绣,收袁术;灭袁绍,征辽东;逐刘备,战孙吴。三国法力之最、武力之最、粮草之最、兵马之最、天时之最、地利之最的群雄或被歼灭,或被震慑,可以说无一人不惧操之雄才伟略,操焉能不称第一?
就连“拥刘贬曹”的罗贯中,虽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曹操,然而也未能损坏曹操的英雄形象。就拿罗贯中苦心经营的赤壁之战来说。罗用八个回目的篇幅来写赤壁之战,在这一奠定三足鼎立格局的重大战事当中,孙、刘两家的精英几乎全盘托出。主帅有孙权、刘备;谋士有孔明、周瑜、庞统、阚泽等,就连身在曹营的徐庶,也心系刘备,趁间捣乱,用庞统之计赚了曹操一队人马去解所谓的西凉兵乱之扰;至于武将,诸如关、张、赵云,程普、黄盖、吕蒙、甘宁、韩当、周泰、徐盛、丁奉、凌统等等更不必细说。更为关键的是孙刘两家先后用了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诈降计等。如此整肃的人才队伍,如此周密的军事安排,如此繁复的谋略部署,矛头都对准曹操一人的。可见曹操在这么多精英心目中的威慑力是何其之强大?
即便如此,曹操也不是傻到没有识破孙刘两家设的局。反间计虽然得逞,最终还是被曹操看穿了,只是刽子手的刀快了点,蔡瑁、张允的头落得快了点;苦肉计和诈降计也被曹操预料到了,只是曹操受了官渡之战中许攸归降之事的影响,也受了他一向以招降纳叛方式破敌经验的干扰,所以,他相信了阚泽和黄盖——兵不厌诈——偶尔失误一次也是必然的;“连环”计的副作用他也不是没有想到,天文节令知识他也不是全然不懂,他也知道冬至一阴生,节令更替,风向转换的道理,但他没料到这次的东南风吹得太大了,竟让自己的83万大军覆没殆尽,此非操之谋不周,可谓天意也。
尽管赤壁之战曹操损兵折将,全军覆没,然而能赢得起的曹操,他也输得起。他败而不馁,犹能“三笑”,如此非凡气量,岂是被诸葛亮三气而亡的周瑜和被陆逊火烧七十里连营而一蹶不振的刘备可望其项背的?
曹操的英雄形象,在败军之时犹能如此分明和凸现,其叱咤风云,纵横天下时的风度又何必细表?
曹操——三国第一,当之无愧!
兄弟,我们真是同道中人啊,我也是拥曹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