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业界新闻 | 小组 | 威客 | 人才 | 下载频道 | 博客 | 代码贴 | 在线编程 | 编程论坛
欢迎加入我们,一同切磋技术
用户名:   
 
密 码:  
共有 703 人关注过本帖
标题:汉语 一边繁荣一边“沦丧”?
取消只看楼主 加入收藏
xupeng
Rank: 1
等 级:新手上路
帖 子:4049
专家分:0
注 册:2006-2-12
收藏
 问题点数:0 回复次数:0 
汉语 一边繁荣一边“沦丧”?
据中国官方不完全统计,迄今全球已有近百个国家20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开汉语课的中小学或如“孔子学院”般民间教育机构更如雨后春笋,不计其数。无独有偶,中国教育部日前对外发布了近5年来外国赴华留学生年增两成、今年留学生人数创纪录的消息。“汉语热”已经超越了语言版图,成为一种融合经济与文化的“全球现象”。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最近有这样一条新闻:在2006年国际弦理论大会的一场专场报告会上,有人提出让完成庞加莱猜想证明的曹怀东用汉语简单讲一下演讲内容的要求。这“国际弦理论大会上惟一的一次半中文演讲”,引发了科学前沿问题能否使用汉语交流的严肃话题。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有网站在转载这篇新闻时,开通了一项读者调查。在“如何看待国际学术会议按惯例只使用英语”的选项中,选择“绝对不应该”者占43.7%;选择“可以理解但不支持”者占42.58%。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为什么国际学术会议使用英语被组织者称为惯例,而受众却对此反感或漠视?我以为这决不是对科学问题“外行”与“内行”的落差,而是取决于对科学学术态度的落差。目前我们的一些学者或学术活动组织者,其学术活动并没有与国家、民族荣誉联系在一起,而仅仅看成是个人、单位、地区的一种荣誉。这样的价值取向,必然会以两种方式体现出来:一是只要论文、演讲能够面世,只要传媒的影响力足够,那是绝对要跟着“影响力”亦步亦趋的;二是因为国内的学术影响力所限,所以对国内传媒以及受众的科普需求极为漠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学者及学术活动组织者以“国际惯例”为由让汉语沦为看客,其实不过是一种卑微的以弱“傍”强心理――科学前沿国度,多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这样即使在自己的同胞面前,即使前沿科学完全可以用汉语交流,也不能用,因为有些人觉得用了汉语就意味着“掉价”。在这样的心态下,中国人从来不想、也不敢想以汉语作为科学前沿的交流工具。为求一时名利,不敢以自己的母语挑战什么,反而以排斥母语为荣。如此这般,汉语怎能不沦为科学看客?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再说国内“英语太热”问题。学术会议用英语被冠之以“国际惯例”,而从小学开始,层层开办的“双语教学”,何尝不被认为是档次的代名词呢?尽管我们有些“病态般”地追求英语教育,但因为现实的中外交流,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从而导致学了又丢、丢了再学的轮回。这是当前国内外语教育、普及、运用互为消极的现实尴尬。不要让我们的母语一边在异乡繁荣,一边在故乡“沦丧”!转自81.china.com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汉语 沦丧 
2006-07-15 17:09
快速回复:汉语 一边繁荣一边“沦丧”?
数据加载中...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编程中国 | 清除Cookies | TOP | 手机版

编程中国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Discuz, Processed in 0.015339 second(s), 8 queries.
Copyright©2004-2024, BC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