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斯败北
到底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实现无限的想象力?
是的,我们必须这样渴望,在一个不自由的世界里,梦想和为了向梦想靠近所持有的勇气和野心是我们拥有的少数自由。所以我们要表达,所以我们要艺术,所以我们有电影。
是的,我们也必须面对现实:即使如此渴望,但它也只能是一个梦想。边界就在那里,终点必将到来。
向无限挑战,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寻找平衡注定是一个西西弗斯式的悖论。
但是英雄因为悲壮才成为英雄,在堂·吉诃德的长矛没有碰到巨大的风车之前,风车就是巨人,挑战者就是英雄,结局永远不是悲剧的成因。西西弗斯和他不停推动的石头是命运的一体,西西弗斯不会被石头压倒,石头也不会停止滚动。
所以,因为有太多的东西想表达,但是却沉寂三年,当《无极》只是陈凯歌向无限挑战的意念、野心和勇气的时候,是值得尊重的。遗憾的是它只是一部电影,就算它叫《无极》,它也只是银幕上的130分钟。在电影里,时间可以逆流,死人可以复生,但是在物理世界里,一部电影不足以承载所有一切。往一个有限的容器里不停的装东西,只能把它撑破,这时候的野心就成了贪心、勇气演变成蛮干、意念变做胡言,《无极》就这样被破坏了。
命运就是命运。所以《无极》的命运悲剧不是光明和倾城,而是陈凯歌自己跟自己较劲,推了一块几乎推不动的石头,在双方相持阶段,他只能用最大的力气去喊口号。石头滚动起来,《无极》就要倒下。
这是电影之外,更为真实更为悲壮的镜头。
悲剧正上演
说回电影。《无极》银幕内外都带给我们数个悲剧。
就电影本身而言,《新京报》影评的综述是比较客观的,《无极》是败给自己的西西弗斯,用力过猛,过犹不及。
作为陈凯歌的忠实影迷,我的看法是,除了《霸王别姬》,他的电影在故事本身或多或少都有问题,包括我最钟爱的《刺秦》。陈凯歌一直被人认可的也并非因为故事讲的无以伦比,而是以情怀感人。如果他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那就不会在好莱坞的第一部影片《温柔地杀我》就失手。讲故事是好莱坞看家本领,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和彼得·杰克逊都是讲故事的高手,也都胜在对故事的掌握上。他们也证明一个事实:情节可以跌宕起伏,动机可以别出心裁,包装可以花哨,但是推动这一切的手段只能是最基本的逻辑。讲故事是人类的传统,传统就有它无法改变的地方。
宿命一点讲,《黄土地》可能已经奠定了陈凯歌重情怀而轻情节的特点,他的成功就在于一度把缺点做成特点。但是《无极》这样一部以大片形式推出的电影是必须要讲故事的,无论这个故事披着魔幻还是现实的外衣,它都必须有一个顺理成章的内核。陈凯歌的野心首先是《无极》这个大悲剧格局的故事。但是这个野心过大,甚至可以把《无极》视为多幕戏剧,而不是电影。
《无极》的基础是非常古典甚至传统的:神预言也设定了一个女人的悲剧命运,就像影片的英文名,故事源于人对神的一个承诺。这样的开局不失大气,有章有法。核心人物的悲剧命运已经被注定,故事性戏剧的另一个重点环节——主要人物关系正在期待中。
一到了二十年后,大将军光明登场了,昆仑也尾随而至。王城一幕确定了倾城、光明和昆仑的三角关系。大反派无欢也强势驾临。很快我们意识到这样的状况:《无极》里的这四个人物,在基本的情绪推动上竟然没有主次;与此同时,导演为故事设置了倾城和光明两个核心;每个人物,包括鬼狼在内,命运的发展都是悲剧底色;这都是创举。如果能够合力,每个人都一以贯之的由各自的性格和性格深处的人性引领而最终汇合,将是极其强烈的大悲剧效果。但是《无极》不是长达数小时的舞台实验剧,不是天天联播的电视剧,也不是分成三集的《指环王》,《无极》是只有130分钟银幕时间的电影。过于复杂而且四处着力的结果只能让四个人都首尾不能相顾,甚至缺乏连贯和逻辑。演员的表演也因此而缺乏说服力,而产生出很多笑料。让我们这些坐在电影院里的观众坐立不安,没着没落,莫名其妙。
《无极》实现了影片中鬼狼对“速度”的定义:故事自顾自在三四条线随心所欲地飞驰,却不找落脚点,最善奔跑的昆仑全球狂奔,都不能追上电影本身的速度。但是毕竟昆仑比观众能跑,观众都快断气了,人物们还在努力支撑已经涣散的故事。这时候观众的理解无处安放,导演和演员都无能为力。只有故事随心所欲,一路向前。整个故事都在向悲剧不可遏止地发展,结尾却突然变成将死的昆仑背着倾城飞向时间尽头,充满希望。“时光倒流、死人复生”竟然成了一个开放式结局的心计重重的铺垫。这样突然的转折似乎仅仅为了光明的结局而“光明”,跟影片的整体气质背道而驰。
这是一个精心构造的庞大系统,但是却因为庞大而失去控制。就这样,大将军光明几乎就是《无极》,不可一世,似乎战无不胜,最终却让自己和观众都累爬下。这是《无极》电影外的另一个悲剧。
对于一般观众而言,可能最难接受却不得不以笑场接受的就是片中人物了。就算对剧情的野心过于庞大而最终难以实现,但是没有人能够否认陈凯歌对演员的控制和逼迫是中国导演中的强中之强。成功如《霸王别姬》就不必多言,同样在故事上落败的《刺秦》却是因为演员的表演,特别是李雪健扮演的秦王将故事生生撑住。在《刺秦》中戏份不多的陈凯歌本人和王志文都是极大的看点,这也是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
事实上,陈凯歌的电影可以有一个假定甚至经不起推敲的故事,但是不能没有像活火山一样顽强而时刻能够爆发的好演员,就是这些演员承载着陈凯歌电影中的情怀,他们扮演的人物背后的故事甚至可以被忽略。因为戏剧所有的冲突都以人物来落实,所有的情感都以人物为出口。
简单地说,《霸王别姬》让你铭记的是程蝶衣悲惨的一生还是张国荣的台词动作?
作为陈凯歌的电影,《无极》的根本悲剧不是故事,而是演员。他们表演上的不足就是由影片注定的宿命,而不能将演员的演技和努力全盘否定。
陈凯歌还是陈凯歌,所有的演员都被他逼到了边缘。语言是戏剧的主要表现手段,特别是在陈凯歌的这种戏剧化的电影中,语言表演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着影片的整体效果。而张东健和真田广之作为两个外籍演员,深入汉语的情境,并且真声配音,敬业程度可见一斑,可是汉语对他们仍然是外语,用外语表演就必然有无法跨越的隔膜。几乎每个演员都缺乏对语言表演的控制力。中文对白本身有着难以回避的硬伤,这一点我会在后面详述,但是没有一个演员能够像《刺秦》中的王志文或者李雪健一样实现语言背后的表现力量。
由于在银幕上呈现出的结果是单个人物的性格发展被影片整体的飞速发展切割到支离破碎,真田只能让观众看到他虚弱、轻浮的一面,作为一个大将军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而昆仑几乎没有停止的奔跑让人只看到他的简单和冲动,他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成了猜谜游戏里真伪莫辩隐约显现的谜底。
张柏芝作为影片最为明显的核心人物,却没有体现出核心的价值。王城房顶(他们为什么要上房顶?难道没有城门楼子吗?)上两次脱衣本想凸现这个人物的美貌,却不慎将倾城弄成了一个不上档次的美女,媚惑众生和淫荡大胆是天壤之别。其后,她对光明的欲拒还迎,就算是有天命在前,也无法让人认同这种感情,她的命运悲剧也无法落实而得到同情。倾城与光明的激情戏也只是看点而不能成为亮点。
三个人的爱情有所实现,但是却很勉强。甚至可以认为三人的爱情完全是为了实现满神在影片开始时给出的“得不到真爱”的硬性指标。
和多数人的看法不一样的是,我比较认同无欢这个人物的走向,虽然谢霆锋的表演确实勉为其难,这个人就是坏,而且坏出了形状,这个人物的坏是复杂的,这是一种游离在人性自恋和性格极端之间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以谢霆锋的演技驾驭这么复杂的人物必然捉襟见肘,而不能淋漓尽致。更可怕的是结尾刻意暴露他因为倾城造成的童年阴影(跟一个饼状面食有关?)而导致最终的性格残缺,如果不是这样简单粗暴的把这个人物交待了,那么无欢就可以作为一个反派典型得以成立。
所有主要演员中,只有刘烨扮演鬼狼算是中规中矩,全身而退,不失水准,这跟人物设置的简单明了不无关系。说实在的鬼狼对昆仑的临终拥抱让我吃了一惊,但是这个动作有些过火,让人想起《蓝宇》。
就这样,应该在这个大悲剧中以“群火山”的形式联袂爆发的主要演员们最多只能算是间歇性喷泉,而且爆发当量还非常的不稳定。
想象力,这或许应该是《无极》最该标榜的物体。这也是最难客观衡量的体系。个人而言,《无极》有想象力出众之处,也有缺乏基本想象力的地方。这种矛盾还是要归因于影片四处发力,却顾此失彼的根本策略失效上。
关于技术,不必说的更多,技术是实现想象力的工具。早在一年前我就认定这部戏如果没有完美的特效,就很难说服观众。在没有看到电影之前,我一直都认为陈凯歌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驾驭电脑特技,使之更好的为电影表达服务。事实上,我们没法苛求中国导演能够一蹴而就的完成向好莱坞工业生产线的过渡,工业化在人家那里是生产传统是生产模式,电脑特技成为一种电影语言和电影思维方式,但是在我们这里却是刚刚开始的尝试。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已经习惯了好莱坞的视觉冲击,但是我们也要慢慢习惯本土的技术和观念滞后。
台词失准可能是普通话电影的通病,现代白话汉语以普通话的方式出现在银幕上还有很大的问题,特别是演员的普通话和演技双重不达标的时候,对白很容易出现无厘头的效果。以谢霆锋那句:“你毁掉了我做一个好人的机会”为最。汉语口语化是电影编剧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题外话
更为个人的观点是:光明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他两次跟满神的对峙都可以让这个人物独成一统,如果是这样,一个中文版《角斗士》那样的悲剧英雄就呼之欲出。在影片最后一场戏里,被无欢释放的光明让我产生了对这部电影最后的一点期待:他该自尽。
当然这是非常自私的个人观点。
继续说些题外话。
我非常希望自己能严肃一点,但是我必须诚实,《无极》开场30分钟后,我竟然突然开始怀念《大话西游》里的家英兄。并且在那一霎那认定唐僧哥哥是近十年来华语电影中最为难忘的人物形象。可能除了孙悟空,任何人都不会对他没完没了的絮叨产生生理不适。可惜《无极》的絮叨却让我坐不住,不仅是因为有些可笑。
我带着很大的期望进入影院的,主要是对导演的个人爱好。就算影片上映前的炒作已经严重过度并且有失水准,导演的曝光率已经密集到失去了应有的风范。(当然这也是个人感觉。)但是,我一直对这部影片怀有很深的期待。
事实或许将再次证明,在中国,绝大多数时候影片票房与宣传力度有关,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又与口碑评论无关。票房、观众和媒体之间呈现出一种非理性和非逻辑的复杂关系,在这个星球上,这是另外一件神秘的事情。所以可以肯定,无论口碑如何,《无极》在票房上一定不会败北,毕竟它有500个拷贝和全国发行放映系统的力挺,大力很难不出奇迹。我们将继续看到《英雄》和《十面埋伏》创造的荒谬奇迹第三次上演。(很多人都喜欢把陈凯歌和张艺谋放在一起比较,其实,这两位导演不具可比性,两人的电影无法比较。)
《无极》的失败,与票房无关,虽然陈凯歌的语言和行动都表明,他很在意票房。如果没有太大的意外,《无极》的票房不会让陈凯歌夫妇失望。票房好当然是好事,但是观众买票未必就能说明他们买帐。中国的电影市场在那里摆着,说大不大,一年也就几十部正经上映的电影,贺岁档也就最多挤三部,瘦点必然被压死;说小也不小,市场化这么多年来,在市场方面,该成型的已经成型了,十五亿的票房已成定局。因为一两部所谓压轴影片的原因,就把这种格局这个数字大幅度的做小或者干脆做回去,可能性微乎其微,说实话,也没有什么空间,让这个市场去萎缩。
贺岁档是多年来操作最为成熟的电影抢钱黄金时间,观众已经形成了消费习惯,加上宣传的狂轰乱炸之下,胃口一直被吊到年底这个时候。不用往进拽,也没法往外挡。所以就算《英雄》可能让很多人不满,但不是还有《天下无贼》和《功夫》吗?从市场的运作周期而言,在观众的信任感和票房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基本是商业操作的问题,和电影本身质量并无非常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就算商业社会以票房论英雄,在种种现实基础之上,陈凯歌的英雄是当定了。区别只在于,多数观众对失望承受的终点在哪里,这也最终会影响陈红2亿5千万人民币的预期是否能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