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环球时报
印度能够成为软件大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拥有数量充足的软件人才。每年印度大约有50万软件人才涌入企业。印度政府还提出“2008年,百万软件人才”的口号。但和中国不同的是,印度的培训公司承担了培养软件人才的重任。
高校培养的是顶尖人才
尽管学科设置以及招生规模比不上尼赫鲁大学等综合性高校,但位于新德里南郊的印度理工学院在软件业声名显赫。庞大的社会需求使印度理工学院在近几年来得到飞速发展,位于孟买、金奈以及古瓦哈提等城市的其他理工学院也纷纷扩招,每年源源不断地为企业造就出世界一流的软件人才。
德里印度理工学院的帕克吉教授告诉记者,如果单纯按照从业人数的比例来看,学院输出的软件工程师数量并不算很多。在每年50万左右的新增软件人员当中,“真正从印度理工学院这样的高校中毕业的只有7万人左右”。然而这些人却组成了印度软件的核心 竞争力。他们在经过短暂的工作实践之后,大多都能够将理论学以致用,迅速成长为项目经理、架构工程师等高级人才。
据帕克吉教授介绍,印度软件教育的一大特色,是让学生对科技有充分的接触。因此,许多大学的课程是由“业界老师”开设的。如IBM公司的“ 电子商务应用”、摩托罗拉公司的“通信软件”等。这些“业界老师”是学校不惜重金聘请来的知名学者,教的都是最新的软件技术。
理工学院毕业生的另一优势是“复合型”软件人才。例如,重视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培养,让学生熟悉哲学、历史、艺术等领域;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的沟通能力。例如通过公开演讲,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显得落落大方。这些训练使学生在将来的岗位上能侃侃而谈,且言之有物。像信息系统公司首席执行官尼勒卡尼等许多印度软件业知名人士,都是从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的高材生。
软件蓝领多出自培训机构
事实上,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在印度软件业发展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这样一来,既可降低培养成本,又可缩短培养周期。此外,正像印度理工学院教授介绍的那样,对印度软件市场来说,更重要的是“动手做”,而不是掌握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进行计算机科学研究。
目前,像全国信息技术研究所,以及爱普泰克计算机教育公司这样的知名培训机构,每年可以培训出20到30万能胜任软件初级工作的从业人员。对于这些机构而言,培训标准化、面向实际应用是最重要的理念之一。这些所谓的“软件蓝领”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使用标准程序来完成架构工程师的设计理念,灵感和创新在这里并不会受到欢迎。
此外,英语在造就印度软件业的繁荣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记者在此前采访一些软件企业时便了解到,目前印度软件外包往往与西方国家的软件技术人员协调同步进行,由于印度与美国大致存在着12个小时的时差,发达的全球互联网络使得印美两地的软件开发就像在一间办公室内倒班进行,共同的语言则为彼此思想交流、灵感的沟通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无需照搬印度模式
庞大的教育及职业培训体系为印度创造了一个软件人才库。目前印度在全国2500多所中学均开设了电脑课,400所大专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及电脑软件专业。除此之外,印度政府提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也促进了软件人才的“回国潮”。
在班加罗尔,软件外包给这里的企业带来了丰厚利润,但是这一朝阳产业却很难做到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软件园仿佛生活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印度国内软件市场的需求规模只有其出口总值的一半左右,企业依然严重依赖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市场。
一位印度IT专家分析微软在中印两国的研发差异时认为,中国与印度的发展道路截然不同,位于印度的微软研发是面向全球服务,因为印度市场小、与欧美通用化程度高;而位于中国的研发则是面向当地服务,因为中国市场大,并且需要中国专属的解决方案。今年4月,微软首席技术官克瑞格·蒙迪也曾经表示,中国无需效仿印度的软件外包发展模式。在软件人才的培训上,中国更需要的是复合型软件人才,而非纯粹的“技术蓝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