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业界新闻 | 小组 | 威客 | 人才 | 下载频道 | 博客 | 代码贴 | 在线编程 | 编程论坛
欢迎加入我们,一同切磋技术
用户名:   
 
密 码:  
共有 657 人关注过本帖
标题:[转载]“愤青”小议
只看楼主 加入收藏
zhangwei
Rank: 1
等 级:新手上路
威 望:1
帖 子:277
专家分:0
注 册:2005-5-3
收藏
 问题点数:0 回复次数:10 
[转载]“愤青”小议

周泽雄

“愤青”,字面结构与“知青”相同,故理解为“愤怒青年”,应大致不差。但还需作进一步区分。比如,人们并不愿意将文化程度有限的青年人视为“愤青”,即使他借着酒劲正在街上大耍威风;人们也不情愿将一个正对村长发脾气的农村青年(姑且假设张艺谋影片中的秋菊)看成“愤青”,这至少表明,“愤青”并非“愤怒”与“年轻”的简单之和,其身份还另有讲究。我猜想,“愤青”应指生活在大城市里的青年,得有一定知识学历。与“知青”特指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批“上山下乡”的城市青年不同,“愤青”的时空跨度要广得多,甚至“知青”也不妨纳入“愤青”范畴加以考察。

我们再来考察“愤怒”。一个青年,即使学历很高,也生活在大都市里,但他的“愤怒”若仅仅体现在对服务员摔杯子之类层次上,想必也没资格冒充“愤青”。“愤青”的愤怒对象,通常得与家常世俗生活拉开一段距离,具有超越现实功利的特征,比如为了声援巴勒斯坦人而上街游行,为了反对政府滥用权力而与警察展开街头巷战,都是当代“愤青”的常规举动。中国当代“愤青”的行为虽然缺乏此类国际色彩,但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他们也可以方便地把游行活动拉到网上进行。与国际“愤青”一样,他们同样热衷于针对重大的社会或国际事务宣泄不满,表达仇恨,呼唤正义。“愤青”的愤怒,原本就带有“义愤”色彩,体现着青年人天赋的正义感。

不知道这么归纳是否妥贴,我且预先约束:本文所指的“愤青”,即以上面开列的内容为限。概括一下即是:充满社会(或道德、文化)义愤的当代城市知识青年。

作为一种称谓的“愤青”,时褒时贬,忽高忽低。但我要强调的是,不管是褒是贬,“愤青”都必须首先被确认为一种正常乃至寻常的人类群体现象,这一点它和青春期的躁动或更年期的狂悖,没有本质区别,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在无视生理现象的条件下大力揄扬“愤青”的可爱、可贵或可敬,我以为是不负责任的,正如社会道德家也不宜把“愤青”视为某种可以铲除的东西。

一个文明成熟的社会,应该尽可能善待“愤青”、宽容“愤青”,在社会预防措施到位的情况下,甚至不妨鼓励“愤青”。青年人胆气旺盛,富于正义感,充满进取精神,故而成为“愤青”,原是成长过程中的寻常阶段。正是一代代青年人身上旺盛的正义感,才实际维持了人类道德文明历数千年而不坠。一个社会允许青年愤怒的程度越高,它的文明基石往往也越可靠。具体到个人,就中老年人而言,应该尽可能对“愤青”持欣赏态度,多从积极面去评价,顶不济也得表示容忍。但就“愤青”这一面来说,仗着自己的“愤青”地位而一味自雄自傲,又明摆着不像是有出息的样子,他反而有必要多从消极面看待自身的烈火浓情,多一份内省的警觉,在青春洋溢之际不忘输入理性血液。“愤青”情绪表明了一个人还保留着向上发展的空间,表明他天赋的正义感还远远没有被凶险的社会环境消耗掉,但若停留乃至陶醉于“愤青”气质,又会使向上的阶梯发生拗断。“愤青”有义务提醒自己注意,自身天赋的正义感,固然价值连城,但它们也如“和氏璧”那样,尚处于毛坯型态,还有待精雕细镂。不假修饰的“愤青”,往往是火山爆发式的,排山倒海式的,集束炸弹式的,而我们文明社会更加需要也更为倚重的批评方式,则不妨借鉴导弹的制造工艺,外科手术的操作方法,追求精确制导,定点清除,摘除胆囊决不误伤肝脏。

我以为,除非机缘凑巧,不然我们是很难在大街上随便见到“愤青”的,因为日常图景中的柴米油盐打情骂俏,并非“愤青”合适的表现题材。也许我们见得最多的(也是最容易看走眼的),倒是各种“愤青”状的装束、发型。可值得一提的是,欲观察今天的“愤青”,最好别指望从外观形貌上获得研究成果。比如,当一城所有的青年画家都披着或飘飘或洒洒的长发时,长发中的愤世嫉俗特征,也就最大程度地趋近无形。若撇开审美功能,这些本意为显示与众不同的发型,竟沮丧地沦落为某种行业标志,相当于厨师的高帽。此外,据文坛耆宿章克标先生在《文坛登龙术》中揭发,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上海青年画家的集体留长发现象,就已经是一种行业标志,算不得标新立异了。

由于互联网的存在,现在我们好像足不出户就可以见识到大量“愤青”了。在全球各大中文论坛上,“愤青”仿佛春天的油菜花,处处开放,遍布网野,而且一拨接着一拨,一茬接着一茬。这说明,“愤青”就像企鹅,在日常生活中虽然谁也看不到,一旦到了南极,却发现原来是当地最寻常的物种。而互联网论坛,正是“愤青”的南极。在那个磁场强烈、怪异的场所,你若想见识一位说话持平公正的青年,倒常常成了难事。我想,幸亏他们都被安置到了网络论坛上,不然,若生活中不时撞上这些以“一腔正义,满嘴脏话”为特征的“愤青”,谁都会觉得日子没法过。

我骨子里还是喜欢“愤青”的,但对于“网络愤青”,则不敢高评。理由很简单,若参照古代好汉标准,他们违反了“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江湖规矩,当接近百分之九十九的“网络愤青”都以匿名方式示人时,让我又如何对他们的“愤青”素质进行界定呢?匿名方式与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暗箱操作”,难道一点也不能进行类比吗?于是,古代好汉的另一条规矩“一人做事一人当”,也就被这些仗着技术优势有恃无恐的“网络愤青”毫不客气地抛诸脑后了。这是一群“大隐隐于网”的蒙面侠,一群行动无常、倏忽无迹的网络刺客。虽然我曾发现,个别匿名“愤青”,也颇具敢于担当的古风,但那也许得公正地归于例外。何况,他毕竟还有这样的方便,可以随时放弃担当。在网络世界,换一个名就是一个全新生命,转一个论坛就是一次全新活法,在同一论坛上匿名注册两回就可以具有金庸笔下高手周伯通“阴阳互搏”的大神通,便宜实在占得太多,于私于公,我都不可能再有情绪对他们唱赞歌了。我发现有些经常在网上挨骂的苦命作者,苦就苦在不具备这种便利,自己早早地报上名去,却发现陷入了孙悟空的毫毛阵,经常没头没脑地就被人暗算了,还不知道找谁讨个说法去。这样的暗算者还想以“愤青”自居,即使“愤青”在我的词汇表里算不得褒义词,我也不舍得借给他们。

现在“青春写作”很流行,个别青年人仗着沸腾的青春血液,甚至已在媒体意义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自恃真理在握,仇恨满胸,遂不断慷慨高歌,把我们性格温和的汉字一个个都弄得蟋蟀似的。其中也有个把半大不小的老“愤青”,以所谓“青春无悔”的名义,在纸上不断喋喋复咻咻,不惜以宗教赞美诗的口吻,讴歌当年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灾难被诗化了,血腥被提纯了,一支牧歌般悠扬的笛子,在他人的恶梦上空盘旋。

其实,“青春无悔”的说法,若允许“别解”的话,我倒也非常赞成。依我小见,那指的只是一个无奈事实:既然当时年轻,做点傻事说点傻话,在所难免,所谓“无悔”,也是“悔无可悔”、“悔不胜悔”之意,即悔也“悔之晚矣”之意,故不如“无悔”,掉头他顾,做今天更值得做的事情去。可见,我欣赏的“青春无悔”,完全没有那股豪迈劲儿,更多地只是认栽认赔。前面说过我对自己当年的“愤青”言行抱有“同情的理解”,大致也是这个意思,可不敢杂有自矜自得之色。

所以,接着往下说,我就觉得“青春写作”也是一个可疑的借口,尤其当这种写作不是限定在艺术创造领域,而是张扬在人文批评领域之时,我的疑心立刻加重百倍。“愤青”固有其审美价值,何况缺陷美也历来属于美学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但人文批评则不能有意识地借重“缺陷美”的帮助。当一个青年人决心拿起笔从事人文批评之时,我除了不怕透支热情地预先为他叫好外,还打算这样理解:他显然已经准备好了,因为这地方不是闹着玩的,他既然绰着方天画戟跳上前台,自然表明对自己的实力已有足够信心,他是准备向所谓“主流文化”挑战来了。由于我自己无官无职,对主流文化的陌生程度不亚于蚂蚁社群,平时最向往的生活形态是“击壤而歌”,最热爱的古典名句是“帝力与我何有哉”,所以你可以想见,对这样的青年,我会抱有何等的欣喜。但是,突然间听到有人争辩道:我这是“青春写作”,那就别提有多丧气了。人文批评除了应该充满进取心外,难道首先不是更应该成为一项充满责任意识的行为?而在“青春写作”的声音背后,我看到的,恰恰是对责任意识的蓄意回避,好像一旦被别人拿住短处,就可以借“青春写作”之名来一个金蝉脱壳似的。在我看来,“青春写作”根本就是一种虚构状态,当它有可能暗示别人的写作都是“衰颓写作”之时,则除了虚构外,还显得不怀好意。青春不是借口,亦非帮凶,“青春”既不能确保你的写作就比别人优秀,也不等于你的写作一定要比别人毛糙。

欲说清当代社会中的“愤青”,对我确是难事一桩,但我们要格外警惕那种以“愤青”名义混迹人文队伍中的家伙,他们企图两头捞便宜,实际上却既提升不了“愤青”的思维层次,又污染了人文环境。“愤青”不过一种自然的群体现象,就生成机理来说——重申一遍——它并不比青春期躁动或更年期悖狂来得高尚些,虽然我们也可以尝试提升“愤青”现象中的积极因素(我前面提到的“延续人类正义的功能”,即属此类积极尝试),但也必须注意它的危险性。当“愤青”群体被凭空赋予某种耸人听闻的高亮度色彩时,我的经验是,通常总会预示着大势不妙。

《东方》杂志(http://www.csdn618.com.cn/century/dongfang/gwqk/0201/0201013.htm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小议 
2006-03-17 14:38
zhangwei
Rank: 1
等 级:新手上路
威 望:1
帖 子:277
专家分:0
注 册:2005-5-3
收藏
得分:0 

[转载]“愤青”的内涵与外延

在西方主流大报的报道中,常常会在“fen qing”这个中文拼音后,加上一个解释性的单词“ultranationalist”(极端民族主义者)。

事实上,愤青这个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民族主义者。我原所以为的“愤青”就是“愤怒的青年”,就像简.爱于我就是“简单的爱情”,“秋波”就是
“秋天的菠菜”。愤怒的原因很多,不局限于民族主义;愤怒的人也很多,不局限于青年或者中国青年。

据传,“愤青”一词本来是指文革时下乡的知青,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前途的茫茫无期,心理极度地压抑,造成了一种愤世嫉俗的人格。“那时的“愤青”文化对后来邓小平搞的改革开放起了心理预备作用。其中一批有文采的“愤青”把当时的经历写了出来,名噪一时,比如梁晓声。”(《古往今来话“愤青”》)

然而随着改革深入进行,经济快速发展,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国人集体信仰缺失,同时期,开放引来的西方各种思潮风气此起彼伏轮番冲击;再借助于网络这一独特的土壤滋生壮大,“愤青”逐渐在中国社会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并产生了更深刻的外延。


一位同学曾把“愤青”译为cynical youth,愤世嫉俗的青年、讽世者;并坚持认为我就是一个相当激进的“愤青”,说着冷嘲热讽的话,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
这个意义上的“愤青”对国家政治生活有着很高的热情,经济上通常属于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很大一部分为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或者说我们)往往骨子里有偏激消极的成分,更多看到社会阴暗面,更多感受到不公正不合谐;对于既得利益者讽刺,对于制度缺陷抨击;尤其对于当政者,上至政府首脑,各级官僚,下至单位领导,乃至一班一室之长,颇有微词。他们寄希望于“上”的改革,寄希望于稳定环境下更大刀阔斧的革新力度。

他们自己是食科学之粮长大的无神论者,不大相信宗教,把其看成心灵慰藉、精神寄托的产物,即或可以提升一个人的修养,不能解决一群人的问题,但,关注产生宗教或“邪教”的社会根源。

对于社会中的不公正与政府、司法官员腐败深恶痛绝;对于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有着切肤之痛;相信制度是看得见的公正,但当发现有可乘之机也会像苍蝇一样叮上去,继而明白自己也就是一俗人。愤不愤的,其实也就是牢骚。

总的说来,这一部分人更多关注“内”的问题。他们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公正,但也清晰认识到中国国之大,人之众,剔旧除弊之艰难,而其个人力量之渺小些微,如蜻蜓捍柱。他们是卑微的,音量很小,愤怒的嘀咕声咒骂声很难演变为漫骂声叫嚣声,尽管内心有时候在咆哮。

另一部分“愤青”被认为是与“小资”对立的中国青年的两大阵营。
“针对西方情调至上的“小资”文化而来,原先的主要任务是反小资”,“最主要的是反美反日一派。而其中最为令人关注的是‘谩骂式爱国主义愤青’”。(国际先驱报)
其中激进派说“中日必有一战”,“台海必有一战”,要“核平东京”,“核平统一”;当然最“期待”中美力量角逐因台湾问题上升为一场足以重新划分世界格局的大战,时常规划“我堂堂中华,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威震天下,八方来朝”的心向往之局面。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且看愤青如何爱国》里这样刻画他们:
“愤青”到处甩“卖国贼”的帽子,但从他们的言行看,事无论大小,只要有中外关涉,则炸馆撞机也好,吃饭唱歌也罢,一律以怒骂为能事,以“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为思维准则,喜欢喊打喊杀,满世界叫阵。“愤青”可以说是精神上的“国际打砸抢分子”,幸亏他们只是从事口力劳动。

总的说来,这一部分人更多关注“外”的问题。他们渴盼中华民族在遭受外侮近200年后能够重新以“泱泱大国”的姿态行于世上。他们要求以强硬路线应对日美,尽早完成统一,但也清晰认识到国力悬殊,于是“抵制日货”成了匕首投枪;也走“曲线救国”,笔不加点的历数霍去病、班超、岳飞、郑成功等抗击外侮的民族英雄,以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近代革命先行者为鼻祖,也要拍案而起作斗士。他们是激扬的,音量很大,以愤怒为能事,以愤怒表达政见。他们赞美“愤怒”这种情绪,夸大“愤怒”的作用。而且他们“自我感觉特崇高”。

2.“愤青”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不管“愤青”有多少支派,“愤青”的最大特征是什么?
他们都很愤怒。愤怒写在脸上——燃烧,憋在心里——膨胀。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但愤青特别能愤怒,愤怒成瘾,“特别能愤怒”也终于成了特别有抱负、特别有见地、特别爱国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大大小小的坛子上,洋溢在铺天盖地的帖子中。

但积极地看,他们又都是爱国青年。因为爱国,面对内忧外患他们总是出离愤怒;因为爱国,面对肮脏龌龊他们总是出离愤怒;因为爱国,面对卑怯懦弱他们总是出离愤怒。因为年轻而爱国,他们有的偏激消极、横眉冷对,有的义愤填膺、恨恨难平;因为年轻,他们往往破坏有余而建设不足,歇斯底里的谩骂过多而理性健康的行动缺乏。

对于“愤青”的破坏性社会舆论也观点不一。有评论者认为,历史上表现最为极端、发泄最为彻底的“愤青”是义和团运动和“文革”初期。这两次运动的起因都是一种意识形态上教旨主义式的狂热,其结果也都是在相当时间内阻碍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迟缓了国内变革。当前这种主张对外强硬、抵制X货,狂热叫嚣爱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是在国家改革进程加快和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融合程度提高的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但实质上,为历史所证明的,会对国家民族发展造成危害。

也有人认为,愤青们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虽然有害,但远远够不上“误国”;民族主义愤青们除了掌握一点网络上的虚拟话语权之外,在现实世界里基本都些是无权无势的平头百姓——有的甚至是边缘化群体;他们既不是决策者,也基本上没有影响决策者的能力,他们虽然能够在网络上群情激昂闹得天翻地覆,但基本上无力左右公共政策的走向。

当前中国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对待“愤青”的方式不管置若罔闻也罢,一竿子打死也罢,都是不够远见卓识的。不管作为社会的中间(中坚)主流,还是作为同时代的“小资”、“非小资”、“非愤青非小资”,我们都不能忽视他们身上所蕴含的无穷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他们将有一天成为中坚;正是这种力量,他们将有一天过上堪比“小资”甚至大大超越“小资”的小康生活;正是这种力量,发韧于网络,声音越来越大,将有一天掌握话语权成为新媒体新舆论的主力悍将。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也需要“他们的提升和转化。

谁来扮演引导者作为灯塔指路?不会是伟大的党吧?


主动沟通......
2006-03-17 14:44
梦想中国
Rank: 2
等 级:新手上路
威 望:5
帖 子:539
专家分:0
注 册:2006-2-26
收藏
得分:0 
喷青 和 小资 都上前几年的词,怎么现在还有人用

2006-03-17 17:13
yms123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等 级:版主
威 望:209
帖 子:12488
专家分:19042
注 册:2004-7-17
收藏
得分:0 
以下是引用梦想中国在2006-3-17 17:13:00的发言:
喷青 和 小资 都上前几年的词,怎么现在还有人用

因为现在这样的人是大有人在。

2006-03-17 21:06
sunnvya
Rank: 5Rank: 5
等 级:贵宾
威 望:17
帖 子:1094
专家分:0
注 册:2005-11-23
收藏
得分:0 

就那个 女人
真他妈的讨厌


http://www. 第二站>>>提供源码下载
2006-03-18 12:19
盖茨他爹
Rank: 6Rank: 6
等 级:贵宾
威 望:28
帖 子:5255
专家分:0
注 册:2005-5-3
收藏
得分:0 

不管是愤青还是“有识之士”都要有个度,愤青过度了误国,聪明过度了卖国。

2006-03-18 12:45
woodhead
Rank: 3Rank: 3
等 级:新手上路
威 望:9
帖 子:1124
专家分:0
注 册:2005-7-18
收藏
得分:0 

呵呵


2006-03-18 12:47
卜酷塔
Rank: 7Rank: 7Rank: 7
来 自:魅力青岛
等 级:禁止访问
威 望:39
帖 子:2569
专家分:0
注 册:2004-6-12
收藏
得分:0 
以下是引用盖茨他爹在2006-3-18 12:45:00的发言:

不管是愤青还是“有识之士”都要有个度,愤青过度了误国,聪明过度了卖国。

言简意赅


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2006-03-18 13:46
zhangwei
Rank: 1
等 级:新手上路
威 望:1
帖 子:277
专家分:0
注 册:2005-5-3
收藏
得分:0 
(真诚的人,最美丽!)

主动沟通......
2006-03-18 13:54
sunnvya
Rank: 5Rank: 5
等 级:贵宾
威 望:17
帖 子:1094
专家分:0
注 册:2005-11-23
收藏
得分:0 
[IMG]http://bbs.[/IMG]

http://www. 第二站>>>提供源码下载
2006-03-18 17:00
快速回复:[转载]“愤青”小议
数据加载中...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编程中国 | 清除Cookies | TOP | 手机版

编程中国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Discuz, Processed in 0.018180 second(s), 7 queries.
Copyright©2004-2024, BC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