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推荐】 认识的拐角
街上的标语常有让人误会的时候。先后在报端看到这样两桩趣事。其一,一位诗人坐公共汽车旅行到一个山中小镇,看到一家小店的门额上高悬“阳光不锈”四字,激动得热泪盈眶,不仅为这偶得的佳句,还为这佳句的作者,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他兴致勃勃走到近前,发现拐角过去还有字接下去,连起来竟是“阳光不锈钢厨具店”!多情的诗人大失所望。其二,一位法学家送法下乡,发现一个村庄的墙上大书“投案自首是犯罪”一行大字,遂大惊失色,继之勃然大怒,这不是荒谬绝伦的宣传么?正欲理论,但是车子转过弯去,却发现墙那边还有“分子的惟一出路”半句话。
这些误会的发生,都是因为有一个物体的拐角挡住了人的视线。其实,我们生活中的许多误会都是因为有一个拐角———“认识的拐角”,从而影响了你正常的思维判断。所不同者,挡住视线的拐角是别人设置的,而影响思维的拐角则多系自己设置的。从狭隘的自我立场出发,拿自己的尺子去度量别人,甚至把别人的好意当作“别有用心”。
我想起十三年前的一个故事。
一天夜晚,我同妻子抱着得病的孩子去医院就诊,需要作CT检查。那金贵而神秘的机器由一个中间有圆洞的大箱子和一个长长的窄板组成。人躺到窄板上,窄板缩进深深的圆洞,良久,再慢慢吐出来,检查就算完成了。这样检查,成年人当然没问题,可小孩就麻烦了。小孩爱动,不会老老实实在那窄板上躺着。所以,必须等他们睡着了才能放上去检查。可是,孩子病痛在身,难受,迟迟不睡。不管大人多么着急,也得等着。
队列中还有一个小患者,同我女儿大小相仿,病症也一样。此时也是不睡觉,闹腾不止。带他的是一对老年夫妇,不知是爷爷奶奶还是姥爷姥姥。那时这机器还属稀有,所以等待检查的人很多。孩子不睡觉,只能让其他人去检查,即使排在后面的人。大家心情都不好,忘了是为了什么,我妻子同老夫妇争吵了几句,彼此都不愉快。接近零点了,其他患者陆续检查完毕,打道回府。空荡荡的楼道里,只剩下我们同那对老年夫妇。双方既有一点儿同病相怜,也有一点儿“仇视”,各自千方百计哄着自己的孩子,谁也不理谁。
医生从工作间走出来说,一点他就要下班了,抓紧把孩子哄着,否则明天再来吧。这一下更急了,双方像竞争一样,都抱着自己的孩子不停地在楼道里溜达,希望自己的孩子快点入睡。结果是,他们的孩子首先入睡了。当他们从机房走出来的时候,我们的孩子才刚有倦意。他们走过我们身边,似有一种洋洋得意的胜利姿态。当然,我们很窝火,也不知该抱怨自己的孩子“不争气”,还是该悔恨自己没本事。那对“胜利者”摇摇晃晃走到楼道尽头,可又折返回来,走向我们。怎么?要找事?我警觉地站起身来,做好应付突发事件的准备。但是老头只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说,这里面有几粒药片,我们的孩子病已见轻,用不着了,留给你们的孩子吧。我登时愕然,不知道说什么好。等我回过神来,他们已向门口踯躅而去。昏暗的灯光下,他们的身躯越来越小,可是地上的影子越来越长。
这么多年来,我时常想起这一幕。我为对他的误会感到惭愧。他也许不知道人们是不会轻易服用一个陌生人给的药片的,但我相信他的行为确实是出于真诚的和解或者同情。
作者:残墨 摘自《杂文报》2008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