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那么偏激?
美国人朗恩·约瑟夫根据张纯如著作自费拍摄的纪录片《南京梦魇》,向世人展示了日寇南京大屠杀的暴行和南京平民遭历的劫难,自在视屏网站YOUTUBE上线迄今不到两个月,全球下载已达数百万,相关讨论排名高居第九,引起了全球强烈反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部在网上热播的作品,不但毫无悬念地被日本右翼威胁、围攻,而且颇出人意料地被中国国内一些网友指责、批评,让约瑟夫先生一度心灰意冷,差点让影片下线。我们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苛刻?
对约瑟夫先生的指责和批评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的,认为这部影片在资料引用上不专业、不准确,如重庆大轰炸,错用了纳粹德国飞机轰炸的画面;另一类是“道德性”的,认为制片人意在商业盈利,甚至“贩卖中国人的血泪赚黑心钱”,抨击其在炒作、在演戏,甚至用了很刺激、很尖刻的语言。
对于前者,如能从历史真实的角度看问题,心平气和地与约瑟夫先生讨论,就是一种可取的态度。而后者则显然有些过于偏激。我们知道,约瑟夫先生对中国了解并不深入,更不是拉贝那样的大屠杀目睹者。他所产生的一切感受、情绪和判断,都来自于他所见到的第二手文献、影像和书刊,在此情况下,他能从中产生对南京平民的同情和对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义愤,并花费时间精力拍片、宣传,说明他具备了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感。谴责他感触不“真切”或“没有切肤之痛”,是毫无道理的苛求。
约瑟夫先生是心理学和心理教育学专家,而不是专业历史工作者,对南京大屠杀的理解、对史实的把握、对资料的辨析自然存在不足,影片中出现硬伤是在所难免的。不要说他这样的外国业余人士,即使中国人自己研究自己的历史,同样有过层出不穷的瑕疵,不要说那些号称“历史正剧”的电视剧中常识错误不断,即使历史研究名家、大家,如晚清史专家罗尔纲先生、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同样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出过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中国人、专家尚且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苛求外国热心人完美无瑕?
至于“意在赚钱”和炒作,这更是个似是而非的命题。退一万步说,即使人家真的有赚钱的念头,这又有什么?将心比心,有几个人做了一样东西出来,是为了赔钱的?大海不择细流,在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战争暴行、揭示南京大屠杀真相上,国际上更多人的关注、参与和推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如果所有热心参与的人士都赔得血本无归,而且像约瑟夫先生那样,日本右翼威胁于前,某些中国偏激者叱骂于后,他们中许多人将势必远离这一话题,这不是在客观上做了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么?这些偏激的做法,究竟是有利于批评日本军国主义,有利于揭露大屠杀真相,还是恰恰相反?
做一个偏激的挑剔者的成本最低廉
当今的中国社会上,偏激的挑剔者正大行其道,我们听到的指责声又何止是针对约瑟夫先生一人。曾有一位日本学者去北美高校举办二战主题艺术展览,结果被挑剔者认定“美化侵略战争,为日寇张目”,一时间网上围攻蔚为壮观,而事实上那位日本学者是个立场坚定的反战人士,所举办的展览目的在于揭露战争的残酷和罪恶,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围攻”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另一位国际著名影星,在一部故事片中与日本人有亲昵镜头,也被某些“民族主义者”作为“汉奸行为”大肆抨击,甚至在网上发起大规模抵制行动。至于投石、泼墨、污言秽语、人身谩骂,则更屡见不鲜,所针对的不仅是日本军国主义及其追随者,常常也包括一切日本人和与日本有关系的人,一切与他们的见解有所不同的人,甚至大方向相同、只是细节有所差异的人,按照他们的说法,凡是和他们“爱国言行”背道而驰的,都是“汉奸”、“卖国”言行,都理应被群起而攻之。
事实上,做一个偏激的挑剔者是成本最低廉的:第一,不需要真正了解历史,只需记住几个口号;第二,不需思考、分析和辨别,只需不断重复那几个口号;第三,不需自己动手做什么,只需反对任何别人做什么,可以说要多容易有多容易,但他们对历史真相的贡献,却永远比不上实干者之万一。当前有些人姿态偏激、语言激烈,动辄指责别人“卖国”、“汉奸”,或对一些干实事的人横加挑剔、百般攻击,其实他们根本没弄清事情的原委,也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民族利益,更不见他们自己为澄清历史真相、捍卫民族利益做哪怕一点点有价值、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洗磨的事情。
把排外等同于爱国,把以暴易暴等同于不忘历史,把正常的不同观点等同于汉奸和敌人,用这种狭隘、僵化的眼光看历史、看世界,必然会走入偏激、排他、自闭和固步自封的误区,从而和世界潮流、历史真相和民族利益背道而驰。这样不但不能真正地维护民族自尊,反倒会让本可以争取到的朋友和同情者误认为中国是一个不可理喻、难以沟通的国度,中国人是一群难以相处、不易沟通、不能心平气和探讨问题、不能求同存异互相包容的人。这样做貌似比谁都民族、比谁都爱国,实际上却是给中国、给中华民族的形象抹黑,并最终阻碍中国的发展和强大,损害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自信的民族必然是开放的
一个强大的民族必然是自信的,自信的民族必然是开放的,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都是海纳百川的开放时代,而闭关锁国的晚清却让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偏激;多一些包涵,少一些狭隘;多一些朋友,少一些对头,这对“南京大屠杀”问题的澄清、甚至对中国民族精神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从网上得到的信息说,已经有很多华人在得知约瑟夫先生的困难后,主动给他捐款,这也让约瑟夫先生十分感动。
中国即将迎来奥运,全世界目光都集向这里,他们希望通过奥运这面镜子,看到一个更开放、更包容、更理智的民族,而不是一个狭隘的、偏激的、极端民族主义的民族。这种开放、包容、理智并不是商品上一层花花绿绿的包装纸,不可能为奥运量身定做,而只能在潜移默化中涓滴而成。
陶短房▲(作者是旅居加拿大的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