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续篇
-----------------------------------------------
再論唯物主義
哲學上的「物質」概念,是「唯物主義」理論的基本構成之一。所謂「唯物主義」,英文的原文為materialism,這個單詞的主體是material,material是原料(substance)或事物(things)的意思,也有「事實」的意思。material加上後綴ism,就成了「主義」,成為一種理論(theory)或信仰(belief)。
為什麽是substance而不是entity呢?entity是「實體」,絕大多數人對唯物主義中「物質」概念的認識就是這個。但事實上唯物主義中的「物質」不是entity,而是包括了「實質」內涵的substance(這個詞既有原料的意思,也有實質、要旨、根據等等意思),不但如此,material既是substance,也是things,即「事」。也就是說,material,除了「物」,還有「事」,所以它是「事物」。material並不是虛的事物,是可以用來made的原料——substance or things from which sth else is or can be made。它是有客觀依據的東西!
既然「物質」是客觀的東西,那麽就有必要暸解主客觀的概念。
客觀,英文是objective,哲學上的解釋是having existence outside the mind,也是real。注意,這裡出現了mind!與客觀相對的是主觀,subjective,(of ideas, feelings, etc) existing in the mind and not produced by things outside the mind。注意這一對單詞的構詞法,其基礎是相同的,只是前綴相互對立,因此這是一對互為依賴的概念。事實上,這兩個概念都從mind引出來。在「思維」之外的是客觀,在思維之內的為主觀。
客觀的本質就是真實性(real),entity固然是真實的,然而thing也可以是真實的。
在馬克思的哲學體系中,沒有對「物質」進行定義,他總是使用傳統上的概念,提出「物質」這種概念的,是恩格斯,然後是列寧,一般現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列寧的定義為標準。現在逐步討論這個問題。
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的一般論述,都有這麽一段話:「馬克思主義哲學繼承了以往唯物主義的傳統,吸收了它們關於物質論的正確論點和思想,在總結全部科學材料,特別是十九世紀以來自然科學重大成就的基礎上,深刻地論述了世界的物質性,科學地規定和說明了物質範疇,形成了完全科學的物質觀。」
這段話,是總綱。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觀,繼承了以往的(唯物主義)傳統,必然與原來的概念相容,即是既囊括,又超越。其次,它是在自然科學發展之上建立起來的,這就是這個概念的科學性之所在,所謂科學性,就是與科學的概念相容。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實物、物質無非是各種實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這句話,其實並非對「物質」進行定義,但它指出了,恩格斯所稱的「實物」、「物質」,是一種抽象出來的東西,它是從各種實物的總和中抽象的。然而,抽象出來的共性必然不是某一具體的實物!恩格斯的這種論述,與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證勞動價値論的方法完全相同。各種實物都有的共性,必然不是這些實物之中的任何一種,也就是說,「物質」絕非任何實物,這就是恩格斯話語的真正意思。
那麽,這又是什麽呢?列寧所處的時代,經典物理學已經打破,機械唯物論破產,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已經萌芽。列寧對此具有無與倫比的敏銳感覺,他給出了前人沒能明確給出的定義:「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在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列寧選集》第2卷,第128頁】
列寧的定義是在當時科學發展的基礎上提出的,當然與科學的概念相容,這一點稍後再詳細說明。現在先討論這個定義到底如何理解。
列寧的定義開宗明義,哲學「物質」範疇就是客觀實在的標誌。也就是說,「物質」就是「客觀實在」。回顧前面查字典得到的名詞解釋,就可以明白這是完全相通的。正如哲學課本告訴我們的,「物質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觀實在,它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之外。」列寧宣稱,哲學唯物主義是同承認這個特性分不開的。
因此,馬哲課本有明確的說法:「哲學的物質範疇不僅包括著物體的各種形態、『各種實物的總和』,而且也包括著物質客體各種特性的總和以及它們之間的客觀聯繫。」
綜上所述,「物質」決不是entity!我不知道很多人腦中的這種概念是怎麽來的,從各種各樣的言論中,我都發現他們實際上就是作這種理解,但那是對馬哲的歪曲。馬哲的「唯物主義」不是「唯物質主義」,這是第一個要破除的觀點。如果馬哲的「物質」概念僅僅是自然界實物的總和,必然只能說不可能有「歷史唯物主義」這個概念,歷史唯物主義的唯物基礎不是物,只有將「物質」理解為客觀實在,事件也是客觀實在,才能將歷史唯物主義歸到唯物論中。
現在,我們知道了「物質」的定義,但其實離真正的認識還差得遠。既然「物質」就是客觀實在性,那麽到底什麽才是客觀實在呢?依據什麽來判斷客觀實在呢?世界觀與認識論絕不可分:對世界的看法形成世界觀,而有怎樣的看法又取決於你如何認識世界,是你認識世界的手段左右著你對世界的看法。
馬哲認為,「物質是運動的擔當者,是一切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實在基礎;運動是物質所固有的根本屬性,是一切物質形態的存在形式。沒有運動的物質和沒有物質的運動,都是不存在也是不可設想的。」
「物質只有在它的運動中才能被人們所認識;人們對物質的認識,就是認識物質的運動形式。『認識了物質的運動形式』,也就『認識了物質本身』。每一不同形式的物質運動,都有不同的表現,發出不同的信息,這些不同的表現和信息作用於人的感官而產生出人的認識。如果沒有運動,人就不能區別事物,也就不會獲得關於物質世界的任何知識。」
上面這段話,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的關鍵點。「運動」,就是「物質」的判別途徑,也是「意識」的定義基礎。
馬哲認為,意識是運動的最高形式。這個觀點表明了兩個立場:第一,意識是運動的形式之一;第二,意識既然是運動的形式,那麽根據通過運動認識物質的手段,則可知意識也是物質範疇,它也是客觀實在。
任何運動必須是可測量的,即有其認識手段。運動,總會在相互作用的兩個thing之間留下痕跡,這是必然的結論,因為完全不引起反應的作用,其實就是沒有作用。物理中「力」的概念就是最好的例子,「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是運動改變的原因,必定同時有施力者和受力者,施力者改變受力者運動的同時,必然受到反作用,也改變了自身的運動,人們就是通過運動的變化來判斷「力」的存在。人的大腦是意識的載體,所謂「人腦是高度嚴密複雜的物質體系」、「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意思就是說,意識是人腦進行運動的表現形式,意識的運動,都能在大腦中找到物理痕跡。「意識」與「力」一樣,都是反映運動的範疇。
既然「意識」其實屬於「物質」範疇,那麽,通過「意識」來定義「物質」是同義反復嗎?其實不是的。通過「意識」定義「物質」,不過是從集合的角度來定義。將「意識」劃定為一種特定的集合,即它是人腦的運動,是全體運動物質的一個子集,這個子集承擔著一個特殊的功能,是認識本集外物質的通道,故全集就是「物質」全體。物質固然是獨立於意識的客觀實在,同樣意識也不依賴於自身而存在,也一樣是客觀實在。這不是循環定義,而是「否定式」定義。
唯物主義的本質就是客觀性,承認客觀實在,無非就是一個觀點:並非「我即萬物」。唯心主義把意識的子集範圍擴展到全體,從而將物質與意識混同起來,又或者創造一個並不存在的「客觀精神」,唯物主義不過是要與這樣的觀點區別開來。正如恩格斯所說,「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概念之爭,離開了物質與精神的主次地位,就是無意義的爭論,這兩個概念,也只有在這樣的場合中使用。
主觀態度和客觀態度,在實踐中每個人都有感受,無非是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罷了。
唯物主義的「唯物」,不是唯物質,而是唯客觀,承認事實是最基本的道理。比如,月球的運動,對人的行為有影響,這是經過統計證實的現象,這個現象是事實,唯物主義者的態度,是必須承認這個現象是真實的,然後再去實事求是地尋求因果解釋,揭示事物之間的聯繫。而唯心主義者,就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他們首先從現有的知識體系出發,認定這是不可能有聯繫的,從而宣稱這個結論荒謬,於是問題就擱置了,沒有問題了,認識也就到此為止了。我為什麽說這種人其實是唯心主義?就是這個原因。
在物理學史上,也曾經有這種情況。量子理論的問世,其實就是被這種困局強迫設想出來的解釋體系。普朗克為了解釋一些按照傳統理論無法解釋的實驗事實,憑空地、莫明其妙地湊出一個常數,他利用這個常數,居然順利地解釋了一系列原先無法解釋的現象,這些解釋基礎,居然統一用這個常數就解釋掉了,但他本人卻拒絕承認這個常數的合法地位,他認為那是妖孽,不可思議的。這個常數,後來被別的人使用了,發展出量子理論,那就是著名的普朗克常數。這個常數到底如何解釋,至今仍然沒有明確的說法,但它是有用的,有實效的。事實上,牛頓的偉大,也是因為他的萬有引力公式,他對萬有引力的本質沒有解釋,但卻推導出這個實用的公式,而這個公式居然上天下地都通用,這種不可思議的成功使其成為偉人。從伽利略開始發展起來的科學體系,就是這樣,以實用為出發點,證明為有效的東西就可以使用,亦即所謂的科學性。馬克思的哲學觀點,與這個是一脈相承的,「實踐」是唯一的出發點。
又比如,汶川大地震之後,民間流傳震後必有水旱之災,當時的「唯物主義科學家」們就從「科學」的角度出發,論證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叫公眾不可相信。然而,現在的事實已經讓這些「唯物主義者」顏臉掃地。嘴硬的,仍然堅持「巧合」論,這兩字,就如「上帝」一樣萬能適用。這些人都是同一個特點,面對事實不願承認,他們承認的是現有的理論知識,實質是唯心主義者。
「能夠解釋的是科學,不能解釋的就是僞科學」,這是當今中國大陸普遍的「科學觀」,持這個觀點的人,總是自稱「唯物主義者」。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是變態了的「馬克思主義」,這種思想,在一代一代地教育中國人,其結果是這些被教育者越來越反感馬克思主義,這也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