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业界新闻 | 小组 | 威客 | 人才 | 下载频道 | 博客 | 代码贴 | 在线编程 | 编程论坛
欢迎加入我们,一同切磋技术
用户名:   
 
密 码:  
共有 468 人关注过本帖
标题:[转载]中国笔记本10年考:在地狱和天堂间徘徊?
只看楼主 加入收藏
jingming
Rank: 1
等 级:新手上路
帖 子:116
专家分:0
注 册:2005-12-16
收藏
 问题点数:0 回复次数:1 
[转载]中国笔记本10年考:在地狱和天堂间徘徊?
2005年9月下旬,清华同方笔记本电脑事业部总经理刘东援提出辞职,此时距离他加盟同方不足200天;与此同时,长城电脑总裁周庚申迫于外界压力,不得不亲自出面否认长城将第三次退出笔记本领域;此
前,业界对紫光能否坚持下去的怀疑更甚于长城。   
  这就是10周年前后的中国笔记本业界发生的“三件大事”——这样的“庆祝方式”,不仅与本应是隆重热烈的场面相去甚远,它更包含了一种让人心痛的苦楚。   
  1995年9月,联想集团“昭阳”系列笔记本的问世正式宣告中国人的计算方式开始进入笔记本时代,也宣告了中国PC制造商们“笔记本冲动”的开始。10年后的今天,他们面临的选择是:活着才是最重要。   
  第一章 看不懂的局   
  10岁的国产笔记本电脑,让人看不懂。在这个局中,当初被好年景掩盖住的各种问题逐一浮现。   
  当联想(本文提及的联想不包括IBM PC业务部分)一骑绝尘的时候,方正、同方和紫光等笔记本厂商不约而同地陷入了僵局,神舟像是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而被很多IT人嗤笑“不会玩IT”的海尔却在英特尔的帮助下呈现出了高开高走的架势。   
  各有各的麻烦   
  2005年10月的一天,头发花白的刘东援聊起了自己的“退休”生活,再过一个多月,他就要满55岁了。   
  当偶尔因为恨铁不成钢而情绪激动时,刘会重提自创于1997年的WINBOOK品牌、2003年WINBOOK被TCL收购后成立TCL数码科技有限公司、2004年底入主同方笔记本电脑事业部时的叱咤风云,他甚至会提及自己在清华同方上班时,每天早晨7点走,晚上9点回,一天只睡6个小时的情形。   
  为什么离开TCL来到同方?刘东援称是因为TCL人员流动率太高,没法做事,希望到同方能真正干点事。   
  2005年7月,伴随周春平的到来,几年来人员流动率堪称业界最高的TCL数码电子事业本部暂时稳定了下来。时任该部副总裁的周春平(现为TCL数码电子事业本部运营中心总经理)在接受《IT时代周刊》采访时表示,前几年TCL是在尝试、摸索笔记本电脑的运作模式,现在想明白了就开始发力,七、八、九这3个月都实现了50%的环比增长。   
  于周春平提及的增幅,刘东援显得很激动,“基数太低!1000来台(月销量),50%能增到哪儿去?翻番跳又能怎么样?TCL刚收购WINBOOK时,一个月还能卖七八千台呢。”   
  在这几年笔记本市场每年都至少以超过20%增速的大势下,从月销量七八千台跌到一两千台,TCL怎么了?   
  这是一个刘东援不愿讨论的话题。但TCL数码事业部当初的公关公司的一位职员分析,TCL沦落到今天,已经离职的笔记本事业部前任副总经理余翠薇是罪魁祸首。   
  据该职员回忆,余翠薇到TCL任职之初就说要冲量到25万台,让员工们目瞪口呆,因为当时TCL台式机的销量也不过这个数,再加上余翠薇并没有根据25万台的目标提出具体措施,以致员工普遍比较失望。虽然余在任只有短短3个月,但扔下的摊子让后面的TCL笔记本事业部总经理万山依然收拾不了。   
  此前,业界对余翠薇的能力和行事风格比较清楚的人,私下里都在纳闷TCL数码电子事业本部总经理杨伟强为什么会选中她。而杨伟强在余走之后挑中的万山仍然让人看不明白(万山已于2005年7月中旬离职)。   
  类似以往TCL定期上演的人事震动在国产笔记本厂商中并不罕见,但一向低调的同方素来与此无缘。刘东援为什么要突然离开同方?刘东援对此讳莫如深。   
  据一位先于刘东援离职的同方员工讲,刘对同方的渠道、服务等方面作了一些调整,但在最重要的渠道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该员工还透露,刘东援的调整触及某些人的既得利益,而有些神通广大的渠道连同方集团副总裁兼计算机系统本部总经理李健航也无能为力,改革自然收效甚微,刘提升业绩的有效途径被卡死,一心想做事的他呆在这里也就失去了意义。   
  如果说TCL、同方等笔记本“小字辈”犯点错还情有可原,此前已有两次引退纪录的老牌厂商——长城电脑则让人无话可说。   
  2003年11月,长城笔记本电脑的第3次亮相极其漂亮,和IBM ThinkPad出自同一条生产线,加之当时推出的几款产品选择得当,一度打消了外界因“历史原因”而对长城持有的质疑。但就在人们认定长城是高品质的国产精品的时候,长城却主动加入了低价竞争者的行列,陷入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泥沼。据长城员工私下透露,这种变化源于后来新上任的副总改变了原来的品牌策略,要求快速拉升销量。   
  用人不当、管理不善、策略摇摆……国产笔记本厂商就像一个浑身沾满缺点的小孩。   
  沉默的一族   
  当企业遇到问题又不知怎么办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于是沉默在笔记本供应商中也成为一种流行。   
  紫光就显得过于沉默了,很多人都在猜测几乎不再投入的他们是否还会接着做笔记本。   
  1998年即开始做笔记本电脑的紫光,曾经非常辉煌,在2000~2001年时可以入围中国笔记本市场前7强,国内品牌前3强。   
  紫光笔记本电脑事业部副总经理杨忠断然否定了紫光会退出笔记本市场的说法,并透露前一段有人想和紫光合作运作笔记本但被拒绝的故事。杨忠说实际上目前紫光陷入了一个思考期,在考虑未来应该如何发展。不过有业内人士分析,紫光是由于在2004年的渠道改革中伤了元气,就像台湾伦飞笔记本一样,到现在也缓不过劲来。   
  北大方正是另一个重要的沉默者,年年都会作出调整的他们在2005年将产品和销售整合到了一起。方正笔记本产品业务部高级总监刘威称方正笔记本今年的主要策略是稳定,以图2006年再发力,并且方正已将2006年定为“笔记本年”。   
  但方正需要面对的现实是:一直紧盯联想的方正如今还在十几万台的销量上徘徊,而联想已经喊出要在2006年冲击百万台了。   
  除了人事变动、促销之外,很多国产品牌在市场上都几乎听不到声音。他们的现状正应了这样一句话: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灭亡。   
  有人在笑   
  既然成功收购了IBM PC事业部,联想有太多值得大笑的理由。可以认为,当许多国产品牌都遭遇问题时,只有联想在2005年显现出了王者之气。   
  不过,活得滋润并不只有联想,近期因“超女”而风光了一回的神舟笔记本也是春风得意。   
  有“低价屠夫”之称的神舟电脑向为业界不齿,但“超女”冠军李宇春让他们出现在所有媒体的重要版面。虽说业界著名的大炮——神舟老板吴海军“5年之后将只剩下联想和神舟”的话曾引来无数人的强烈不满,但现在方正、同方等在笔记本电脑市场上远没有神舟活跃,是不争的事实。   
  在IDC发布的2005年第2季度报告中,第一次上榜的神舟就在消费类排名中位列第2(仅次于联想)。计世资讯分析师郭海涛更是将神舟当成了国产笔记本电脑的惟一亮点,理由是其在第二季度冲到了国产品牌的第3名。   
  另一支力量也在迅速成长。2005年10月18日,海尔商流推进本部的高以成部长透露海尔笔记本“单月销量已经到了8000台,我们完全可以冲到1万台,只要英特尔给我们芯片”的消息,这令在场的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赖一龙禁不住笑了。   
  此前,2004年初才涉水笔记本电脑的海尔,在2004年5月英特尔中国区年会上即获得“最佳笔记本市场开拓奖”,并于2005年7月的英特尔中国区2005渠道经销商大会上获得“最佳成长奖”。  
第二章 各怀心腹事   
  当戴尔打出4999元的价格时,聚焦在中低端市场的国产笔记本厂商始料未及,各自打起了小算盘:有人想看看形势,来年再战;有人则想趁机冲锋,迅速提升市场占有率。   
  2005年将成为国产笔记本厂商的分水岭。   
  从激烈到惨烈   
  如果仅看数据,笔记本电脑市场绝对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各厂商的小日子应该过得不错才是,但实际不然。   
  “激烈的时候还能够吃点儿饭,惨烈的时候也就喝点儿粥,肉搏的时候就只能衣不蔽体了,程度更甚的话就该饿死了。”刘威在描述目前笔记本电脑市场的竞争时用了一种开玩笑的方式,但却让人感觉到一种黑色幽默的凝重。   
  酷源于让所有厂商都胆战心惊的价格战,尤其是当国际大牌厂商挑衅的时候。从2003年初,8999元的惠普已露出苗头。而最近,IBM ThinkPad 6999元,惠普5999元,戴尔则到了4999元。这是一组让国产厂商很难受的数字。   
  “这个效果会让国内品牌付出很大的代价。”笔记本电脑业界一位不愿具名的李先生分析道。原本人们以为利润特别高的产品,当利润降到特别低时,国产品牌可能就会活得很自在。但现在没想到国际厂商会主动将价格杀到这么低,毫不留情地挤压了国产厂商的生存空间。   
  “现在在量上没有压力,关键是挣不到钱,只有一两个点甚至亏钱。”北京长得伟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廷瑞的话印证了李先生的分析。渠道挣不到钱的时候,肯定会动摇。   
  其实在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巨大的价格压力之外,还有更可怕的变化。方正的刘威提到,现在国际品牌越来越熟悉中国市场,一些策略因此也更具有竞争性,比如已开始向中国的三四级城市渗透,而这是他们以前不愿意渗透或是渗透不到的地方。   
  分道扬镳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国产厂商开始分道扬镳。   
  联想集团副总裁兼笔记本营销部总经理张晖称根本就没感觉到环境不好,他负责的业务在庞大的基数上竟然实现了90%的增长。由于表现太过抢眼,以致于很多国产厂商并不将联想引为同道。   
  毕竟中国只有一个联想,在目前降价频率越来越快的时候,厂商风险也空前增大,很多二三线品牌甚至已经被洗牌出局。   
  “目前来看是痛苦期,我们只能坚持和等待。”杨忠讲述了紫光的考虑,他同时认为原来的操作手法在现阶段已不能适应,但在没找到新方法之前厂商只能收缩。“由于现在产品的获利能力差,当获利能力不会因为市场投入的增加而加大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考虑收缩。这就像一个人再怎么努力工作也只能挣到1000块钱的时候,如果还要到处跑动,就会增加开支,最后落在手里的钱反而越来越少。”杨忠说。据观察,方正和同方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休整。   
  然而,TCL的周春平并不认同“猫冬”的做法,他认为2005年是中国笔记本电脑产业的核心机会点。   
  “以前产业规模过小,出货量不足以支撑研发和营销体系。2005年中国市场的规模是300多万台,按均价8000元来计算就是20多亿元。根据预测,2005~2007年,中国的市场规模会迅速成长到600万台。当产业规模达到这种程度时,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对产业链有发言权,而资源厂商、研发投入、产品研发等各方面也都可以支撑了,此时才适合企业去做。”周春平不仅如此认为,更带领TCL于2005年7月将笔记本电脑并入主流业务,作为主力产业向前突进。   
  周春平此举让业界有人说TCL又在瞎折腾,但周的判断也得到了呼应。6月8日和10月18日,海尔在短短4个月内连续召开两次经销商大会,并且搭上了从来不做国产笔记本电脑的大牌经销商恒昌,显然也是在强力前突。   
  面对一盘看不懂的棋,解局还得局内人。联想张晖对此说得很明白:IDC对2005年的市场增长率预测调高到了35.7%。2005年后的2~3年内,笔记本市场的高增速到达一定程度后,产业一定会再度洗牌,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希望能赶上高速增长的最后一波,否则就再也没戏了。   
  “因此现在正是大家竞争的时候,同时也是考虑最多的时候。企业很容易产生不同的发力点,比如有些企业会在内部进行调整,将资源理顺;而有些企业则现在就会加大投入,通过低价来迅速占领市场,然后再拿出好的产品来,这个时候最容易呈现出价格战和无序竞争。”张晖说。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笔记本 中国 地狱 天堂 
2005-12-17 12:24
jingming
Rank: 1
等 级:新手上路
帖 子:116
专家分:0
注 册:2005-12-16
收藏
得分:0 

第三章 机会,还是火坑

  闷头往前冲的企业觉得现在正是大步快跑的好机会,但冲得太猛,没准会栽到沟里;原地观察的则还没看清楚方向,但歇得太久,没准就动不起来了。

  2005年,到底是机会,还是火坑?

  冲还是不冲

  当国际品牌离谱的价格让很多国产厂商胆战心惊时,周春平又与众不同地将这看成机会。

  周春平的理由很简单:当笔记本电脑很贵的时候,它是一种奢侈品,消费者更希望通过品牌来张扬身份。现在价格下拉之后,消费人群就会变得庞大起来。新增人群对所有的品牌都是机会,但广泛的人群基础需要强大的渠道运作能力,而且要以快速和低成本的方式,因此国产品牌的机会更大些。周称自己的理论依据来自于对目前台式机和彩电市场的观察。

  和冲劲十足的周春平相比,杨忠属于“深挖洞、广积粮”的稳重派,他认为现在大规模投入未必能得到好的回报,眼下这个点不适合国内企业发力。杨忠指出,冲量和市场影响力都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怎么把钱挣到手。

  对于杨忠的观点,周春平毫不客气地指出:“宏基做笔记本花了5年才挣到钱,凭什么你今天从几万台开始做就想挣到钱?”他认为目前的最大问题是产业链不顺,还没有达到最需要积累的经济规模。“现在每月两三千台的销量肯定挣不到钱。没有一个产业可以提供在仅占1%~2%的市场份额时可以挣到钱的机会,除非是细分产品。如果急于挣到钱,就会有问题,目前的这个规模是必须经历的。”

  IDC中国区副总经理、业务发展总监万宁向《IT时代周刊》指出,按正常的规律,伴随着价格下降,市场应该迅速成长。但目前国内的笔记本市场,低端虽然也有需求,但主要的需求还是在高端。如果仔细研究一些细化的市场数据,就会发现虽然低价机有一定的增长,但并没有超过高端产品的量。从实际销售来看,国内笔记本还没有形成金字塔的态势,就是低价的量要超过高端很多。所以目前为止,虽然低端市场叫得很响,但实际并没有那么大,这也是以低端为主的国产厂商处境不佳的重要原因。

  这个市场看来并不那么简单。

  机会是谁的

  到底现在是不是机会?做国外品牌笔记本代理起家、在笔记本行业闯荡了十几年的刘东援认为这不是一个命题。

  “市场给所有的厂商都提供了机会,但机会不一定属于你。”刘东援说市场初期一直充满机会——高速成长且竞争不激烈,但只有联想把握住了机会。

  刘东援说这些年的经历让自己看到了很多,“客观环境无法改变,你能改变的是你自己,否则怎么能埋怨客观环境呢?”刘东援说得很明白,与其纠缠是不是机会,还不如先练好本事再去抓住机会。

  国产厂商都有什么本事呢?很多厂商都会说,我们是本土厂商,我们最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要,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定制产品。对于这些话,刘东援反问:“第一,是不是都这么做了;第二,你对产品的理解、对市场的理解能到什么程度;第三,就算这么做了,你有多大的能力控制得了台湾厂商。”

  刘东援接着说:“所有的ODM厂商设计产品都以欧美为主,就算国产品牌企业对产品理解得非常深,你能找到合适的产品吗?我们最多能做的就只能是找到比较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再者,如果台湾厂商不愿意为国产品牌代工,我们又该怎么办?事实上,因为国产品牌的产量太小,台湾厂商可能根本就不相信你。”

  那么中国厂商最爱提的成本优势呢?刘威坦言现在大家基本上还是在一个起跑线上。

  还值得观察的是:方正刘威于2004年12月转入笔记本事业部,同方的总经理现在缺席,紫光杨忠是2003年从扫描仪转到笔记本电脑事业部做副总模琓CL周春平在2005年7月之前负责台式机,海尔移动计算机事业部总经理方纯松的老本行则是冰箱……

  没有一个人在笔记本电脑这个行当里做过3年以上。就在国产厂商走马灯似地换人时,机会也就悄悄溜走了。

第四章 自古华山一条路

  流失了的机会还会再回来吗?

  这个问题对国产品牌笔记本厂商来说的确存在。幸好,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联想的成功案例证明,产业在发展,机会也是不断涌现。

  没D(Design,设计)怎么玩

  当联想率先超脱时,很多人都在遥想当初国产台式机占据主流市场时的风光,期待笔记本市场再演相同一幕。但这两者之间有本质的不同,无论是当初的国产台式机厂商还是家电厂商,都从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售后这几个环节对产业链有相当的把握,而现在的笔记本厂商呢?虽然也在声称自己有多少研发队伍,但能力如何业界都心知肚明。即使中国人最擅长的制造,也在台湾厂商手中。只有销售和售后这么短的链条,要做好难度太大。

  刘东援提出,在产业链上链条长可以弥补品牌上的不足;万宁指出,像企业管理差、经验不足等问题,其实都是老生常谈,而国产厂商现在最根本的,还是缺乏设计制造能力,只能龟缩在产业链的最末端。

  “老实讲,如果还是在笔记本产业链的末端,还有生路吗?”万宁说,“目前国产厂商都要充分认识到,ODM中最重要的在于D(Design,指设计),要有研发能力,而不是M(Make,指制造)。”

  实事求是地说,国产厂商也在努力,不过多集中在应用层面,比如说方正刚刚推出的防盗笔记本,紫光也在做类似的东西,但连他们都觉得这只是一种隔靴搔痒式的小打小闹,不知该如何突破。联想的案例让人看到希望。

  已经完全实现跨越的联想凭借收购IBM PC,将业界公认为最权威的IBM日本大和笔记本电脑实验室收入帐下。实际上联想早早就开始寻求技术上的突破。1999年,在和台湾的OEM大厂仁宝结成联盟关系后,联想将很多研发工程师派到台湾驻厂。1999年初,还曾派人留学日本半年,在日立专门学习笔记本电脑设计、制造以及研发的整个过程。此外,联想还从台湾厂商那里引进了很多专业的工程师。在这种情况下,联想于2003年开始自主研发,并于2005年发布了第一款完全自主研发的笔记本A600。

  联想模式基本不具复制性,而其他国产厂商只靠原来那种不断叠加的滚雪球的方式来实现突破,似乎也不太可能。关于D的突破这么多年都没有实现,足见其不是仅有决心就能办到。另一方面,这需要技术上大把的投入,但现在笔记本的利润已经越来越薄,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投入更多的钱去做吗?这是一个两难。

  路在何方?

  暗流涌动

  “我认可客户买IBM的产品,但要是买戴尔或惠普的,我觉得一点儿道理都没有。”李先生出语惊人,“后两家公司的笔记本完全是由台湾企业代工,他们连包装箱都不做,这纯粹是在卖品牌,能说他们有技术吗?”

  当所有的国产厂商都在抱怨技术掌握在少数上游厂商手里时,李先生说出了上述一番话。这不是仅凭一股不信邪的心气,而是对国产厂商来说不可逾越的技术门槛已经开始降低。

  神舟在业内的名声不好,但就是这个所有高层都不用电脑(据说怕影响效率)、办公纸张都要双面打印的厂商硬是杀出了一条路。业界帮神舟把成本算了又算(甚至传出洗钱的猜测),也没搞明白神舟是怎么挣钱的,不过大家都相信答案并非单纯杀价般简单。

  神舟号称是国内目前惟一具有电脑主板研发能力的品牌厂商,这话不好评价,但由于其板卡厂商的背景,神舟在主板研发能力上肯定具有相对优势。除了板卡外,神舟还完成了LCD显示器的自行组装生产,而其董事长吴海军在不同场合表示,神舟电脑将不断进行上游研发生产,未来还要做光驱、硬盘等电脑主配件。

  当很多大厂商还在产业链的末端苦苦挣扎的时候,神舟已经如刘东援所说,用长的产业链条来弥补自己在品牌上的不足。

  实际上大家都在一点点进步,比如方正最早也是直接整机贴牌,后来变为采购自己装配。2002年后,方正则开始在裸机机件开发之前进行ID设计,让代工厂商单独开模具了。刘威对目前方正技术能力的程度评价是:有初步的产品开发能力和设计能力,可以将开发和设计好的产品交给ODM厂家制造。但方正的进步速度与市场的竞争发展相比还是慢了一拍。

  万宁要求业界注意观察台湾厂商,他认为台湾厂商也没有完全掌握核心技术,更多地是停留在产品平台层面,尤其在主板设计上,然后又在外观、机架等设计上有了突破。因此,万宁的建议是借鉴台湾厂商的做法,在笔记本主板、机架、外观等方面选择一个相对低成本、有本地化优势的地方作为突破点。

第五章 胜利是迟早的

  抓住机会,不意味着就抓住了成功,甚至可以认为两者毫不沾边。但从全球趋势来看,笔计本制造业的转移让中国品牌感觉成功首次距自己这么近。

  理论论证

  待业中的刘东援总是在忙。

  “为什么比上班时还忙,我也不知道。”刘东援认为离开同方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帮助所有的国产厂商,他提起有好几家二线的OEM台湾厂商都在请他负责内地业务。

  让刘东援东跑西颠的,除了无法舍弃的笔记本情结之外,显然应该还有那一分产业希望。

  2005年9月,当台湾最后一条笔记本电脑生产线搬到大陆来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那是因为相当多的人不明白,随着生产线向大陆转移,这意味着笔记本产业链中设计、分工制造这些环节正在慢慢转移。

  除了地点的转移之外,不久前,传出英特尔正在积极推行“通用模块构建”计划。英特尔意图联合主板、硬盘、光驱等部件厂商,实现笔记本部件的通用化,目前已经有部分厂商应和。这件事其实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

  万宁提到,根据哈佛商学院克里斯藤森教授的观点,市场中永远存在两种客户:一种是高端客户;一种则是性能要求不高但对价格敏感的客户。企业往往以满足高端客户为目标来设计自己的产品,但随着不断满足并超越了高端客户的需求,市场的整合度使得产品的部件和生产环节更加标准化和开放。在技术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批新厂商,利用更低廉的技术整合出一批新产品,并且逐渐具备满足高端用户需求的能力,从而挤掉原来的高端厂商。

  中国市场上彩电和手机的发展印证了这一理论。周春平谈起,当彩电制造毫无神秘可言时,国产品牌就逐渐将国际品牌挤到一隅。但是,当液晶、等离子这些新技术出现时,国外品牌又占优了。而随着技术门槛的降低,市场又会从技术导向变为营销导向体系,国产厂商就会重新变被动为主动。国产手机现在的困境就是因为处在技术转变期。

  现在笔记本产业链正在不断成熟。在万宁看来,国产厂商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他指出,虽然现在国际厂商越来越重视中国,但中国厂商的机会并未因此就变小,从长远看反而很乐观,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相对本土化的市场中,国产品牌厂商还有相当多的机会。

实实在在的希望

  “如果现有大的PC厂商和它们的大合作伙伴都来销售笔记本,也就是说让所有做台式机的都有责任、有义务、有利益来做笔记本,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局面?”李先生暗示不做笔记本就没有未来的PC厂商在暗地里大规模向笔记本倾斜,以前除了联想外,其他PC厂商的投入总是有一搭没一搭。

  2003年初,海尔集团联手台湾宝成集团旗下的精成电子科技集团,共同创立了海成(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具备自主研发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以及数码信息产品的能力。而海成正在东莞投资13.6亿美元建立一个生产基地,其中就有顶级笔记本生产线。据海尔移动计算机事业部总经理方纯松介绍,虽然双方各占50%的股份,但现在品牌、管理基本都由海尔负责。

  海尔是想通过海成来实现笔记本的设计和制造吗?方纯松称不能作答。但当《IT时代周刊》提起当初海尔做白电成功是因为有设计制造能力,因此不能类比到笔记本上时,他说了一句:“海尔当初做冰箱的时候,谁知道他有制造能力呢?”

  采访结束后,方纯松一直将本刊记者送到酒店门外。而当记者因车有问题待司机下车检查时,他还一直站在门口等待,直到汽车离开的那一刻。记者蓦然想起了联想张晖曾提醒的一句话:要关注家电厂商。

  在2005年,生存的危机不仅属于国内品牌,东芝、三星都下滑得非常厉害,LG、富士通、宏基等也都声音不大。在某厂商的经销商答谢晚宴上,一位脚步已经有些踉跄的经销商就举着酒杯说出一句:“对,背叛三星。”

  方纯松提起海尔电脑内部的干部都在看电视连续剧《八路军》,公司给每个人发了一套DVD。“八路军很弱的时候,蒋介石认为八路军没什么,只不过玩玩革命、造反而已,但他们紧抓群众,起来了。”方说了一句,海尔这个企业从来就没将国内企业当成竞争对手。

  “可能这个阶段是国产厂商一个必然的痛,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等我们经过了这段痛,找到了生存方式之后,就会像彩电、台式机那样有更广阔的天地。”杨忠说。 (IT时代周刊)


静坐当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脸上的[快乐],别人看得到;心里的{痛},谁知道???
2005-12-17 12:25
快速回复:[转载]中国笔记本10年考:在地狱和天堂间徘徊?
数据加载中...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编程中国 | 清除Cookies | TOP | 手机版

编程中国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Discuz, Processed in 0.052760 second(s), 8 queries.
Copyright©2004-2024, BC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