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airsethh2010-08-16 10:28
|
前段时间看了,刘谦的一个采访,他说:“小的时候没有玩伴,所以自己只能跟自己玩,就是这样自己培养了自己扮演2个角色一起玩,而且能配合 的很好的本领;其实,正是魔术让我不得不走向台前与观众交流、沟通,这样其实打开了一扇我自己内心与人的窗户,如果我今天没有从事魔术的职业,就没有机会 走出自己的世界。”
也是同时,我看了鲁豫的一个节目,讲的是“文 章” 在《海洋天堂》 扮演了一个自闭症患者,他们在谈论还有“星星”的孩 子目前的生活现状,也希望让社会上的人更加关注、了解他们。
人们对于星星的孩子的描述:有人说,他们是星星的孩子,本应在遥远的仙境,只是不小心落入了人间。他们有着星光般清澈的眼睛,却从不向父母述说他们所看到 的一切;他们有着天使般甜美的笑容,却很少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或悲伤。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安静地独坐在墙角一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人玩。
其实程序员和魔术师,还有星星的孩子,本没有同性和差异,今天我之所以拿在一起聊这件事,是想告诉大家一个现象,如果你能看出他们之间的同性和差异的话, 也算是达到了我的目的:
1、其实刘谦说的很对,很多80后的孩子都是独生子,特别父辈也在城市中工作,孩子们小时候自然没有什么玩伴,这样就造成了,他们自己独立思考、遇 到事情自己解决的能力,但是这个社会是一个协作、竞争的时代,到了公司承接工作任务,你不得不先于同事一起分析问题、分配任务、协作接受挑战,不管你是否 喜欢你的同事还有上司。
2、程序员这个群体,根据我的观察,有很大一部分人,他们的童年就是由于小时候没有玩伴的环境造成的,结果会出现很多“个人英雄主义”的软件工作 者,他们不屑呆在公司,而是跑出来自己做共享软件,或者开个外包公司,甚至当名自由工作者,他们非常不愿被公司的规章制度和办公室政治所束缚,其核心价值 观就是“我活着就是沉浸在自己享受coding的快乐中”,其他免谈;想想也是,很多从事程序员工作的人,他们绝大部分都不是计算家专业出身的(这种现象 值得TMD教育部与大学思考),而且都取得了不错的工作成绩,你问问他们为啥干IT这行,100%的回答就一个“喜欢编程”,其实我对这句话的理解:编程 是一个操作、驱动computer(包括很多终端设备、网络设备、移动手持设备)和code的过程,说白了就是玩coding .
3、魔术师 有了一个登台演出的机会,让自己跟观众有了一扇沟通的窗户,你只有通过这扇窗户,观众才能了解你,你的通过它的反馈你能改进、提高自己,让观众更加喜欢自 己。
程序员 有了一个编程的工具,让自己很多想法可以在计算机和网络里实现,通过软件产品这种产品载体和网络通道,软 件用户下载后得以使用,虽然软件用户并不知道软件作者长的如何,但是程序员只要有用户使用了自己的作品,满足了使用需求,他们内心就会欣喜如狂,很有成就 感。通过email.iM都可以让程序员与用户有个很好的沟通,从而促使程序员不断改进自己的软件产品。
星星的孩子们,到目前为止,医学上无法知道他们的病因,也没有办法找到一扇窗户,使之与现实社会沟通,他们的内心世界还是自己在独享着,我想如果他 们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也挺好的,没有外界的干扰,但是只要活在当今人类社会,如果社会文明不是足够高的话,我个人是非常为星星的孩子们的未来表示担忧,因 为他们不能像魔术师和程序员那样可以通过职业获取金钱来保护自己那宁静、美好的内心世界。
看看上面我说的话,魔术师和程序员你应该很知足了,其实你们三个都是自闭症患者,只是病程度不同而已。
就像,5年前李敖先生来大陆高校演讲的话,“我现在因为有足够钱,让我的自由得以保证实现”。
就像“黑客帝国”(the martrix)中说的,“你希望活在母体里,就不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