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编程论坛 IT职场

大学生就业难的三大主要原因

风过无影 发布于 2007-06-13 17:10, 1319 次点击

当前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除了我国人力资源总体过剩等客观因素之外,我觉得主要还有三方面的原因,那就是: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不能根据社会的快速发展制定相应的大学生培养计划方案,导致供求关系错位的结构性矛盾;从高等学校来说,教授的知识跟不上要求,忽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从学生自身来讲,对自己前途缺乏规划,没有针对性地锻炼培养。具体地讲:

一、因培养计划跟不上快速地社会变化造成供求错位的结构性矛盾。当前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首先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在上海,2003年高校中60%的本科生在机械类、电工类、土建类、经济学类和管理工程类等10个专业,而生物制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汽车与成套设备、新材料、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大量人才缺口。其次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一度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汪洋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北科大的本科生汪洋为了找到合适的工作,只好在本科毕业后去中专学校学习技术。

二、高校所开课程不合理,学生学习的知识沉旧,且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欠缺。 被调查的 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都过时了。大多数的高等学校还只是满足于教授学生学到多少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殊不知,当前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得知识的学习重要性大大下降,而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公众表达能力、独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等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得重要性则是大大上升了,高校必须要更加重视让自己的培养目标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统一。

三、学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缺乏规划,没有学习方向。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我们的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

可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个综合的工程,国家、高等学校和学生自身都必须付出努力才行。


4 回复
#2
wupi76882007-07-16 07:53
顶一下
#3
卜卜2007-07-22 21:52
大实话啊~
#4
long_5577992007-07-23 14:10
改革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
#5
zy789182007-07-25 16:15
改革谈何容易
1